葛老师特地带着女儿到温州送上感谢信和奖杯。
一座透明的水晶奖杯,一封感谢信,牵出了两位光明的守护者。
近日,一名56岁的小学老师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来到温州,特意给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吴荣瀚医生,送上一座奖杯和一封感谢信,感谢吴主任帮助她重见光明,回到教学岗位。
提笔落字,纸短情长,而他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守护着光明。
乡村教师的故事
突然间“看什么都是弯曲的”
56岁的葛永慧,是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的一名小学老师。
叙永县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历来被称为“川南门户”,山林茂密。而葛老师所在的石厢子彝族乡,更是“鸡鸣三省”的地方,站在四川,前面是贵州,右边是云南。
1983年,学业优秀的葛永慧从师范毕业,成了一名乡村老师,并在这所彝族小学坚守了30多年。
一只眼睛近视1700多度,一只眼睛近视2000多度。高度近视的葛老师,戴着厚厚的眼镜,认真备课、批改作业,给大山里的学生传播知识的火种。她像无数的山村教师,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在了这片土地。
“但是今年5月,不知道怎么回事,眼睛突然间就看不清东西了,批改作业的时候,直线看起来就像波浪线。”56岁的葛永慧回忆,自己看书看作业本,上面所有的字都是弯曲的,眼睛里也常常有黑影。
突发眼疾后,葛老师的病情一天天在加重。当地医生诊断,这是高度近视引起的双眼黄斑裂孔,治愈的希望非常低。
“那些天每天早上醒来,眼前的世界都比前一天要灰暗,心情也比前一天更灰暗。”提起那些日子里的煎熬,葛永慧的语调无法轻松起来。
做护士的女儿四处咨询,带着她辗转各处求医。今年7月和8月,葛老师曾连续两次到北京求医。“也就一两周的时间,加上来回的路费、住宿费和检查费用,先后花了3万多元,但因为手术风险过大,并没有继续治疗。”
视力越来越模糊,找不到合适的治疗方案,难道要眼睁睁等着失明?那些日子,葛永慧处在绝望的边缘。
白衣天使的故事
他第一次收到患者送来的奖杯
后来,女儿多方打听,向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名医吴荣瀚求助。今年8月底,葛永慧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慕名来到温州求医。
“吴医生,9月份就要开学了,我还想早点回学校。”见到葛永慧时,吴荣瀚对她的这句话印象深刻,“当时她的病情又急又重,病情发展很快,黄斑裂孔已经非常严重,而她还想着山村学校的孩子。”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白内障、玻璃体浑浊,葛老师的情况不容乐观,综合多方面因素,吴荣瀚的医疗团队为她做了各项术前检查,并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方案。
“手术是在视网膜表面一微米的空间操作而且要保证不能损伤视网膜,通俗一点说,就是行走在千分之一毫米的钢丝上不能摔下来,需要在高倍显微镜下聚精会神地操作,容不得一丝马虎。”吴荣瀚主任回忆。
两只眼睛间隔5天先后做手术,9 月11日,葛老师就出院回了老家。
术后,葛永慧不仅摘掉了厚厚的近视眼镜,双眼视力也从术前的0.05提高到术后的右眼0.2,左眼0.3。
“我一定要感谢所有的医生……希望你们为更多在绝望边缘的人带去希望。”葛永慧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吴荣瀚医生,自己的眼睛恐怕不能治好,再也不能回到心爱的教师岗位上去。
为了表示感谢,今年11月11日复查的时候,她专门带着女儿,给吴荣瀚主任送来一座奖杯和感谢信。
“人生第一次收到患者送来的奖杯,感受到无尽的信任和温暖。”吴荣瀚说,他的职业,就是走在光明的边缘,守护着患者光明的底线。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