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浙江教育报(头版):温医大潜心30载破解“生长因子”之谜
  • “对科研,我们饱含深情”
  • 作者:本报记者 陈蓓燕 通讯员 陈 伟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高拓   字数:1252   浏览:3403
  • 李校堃和他的团队已不止一次凭“生长因子”站上了国家科技奖的领奖台,而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则是对他们30载科学研究的最好褒奖。

    糖尿病会导致足部、眼表溃疡或干眼症,生长因子原创一类新药让这些病人从慢性溃疡导致的截肢及致盲等困扰中受益。聚焦这一难题,温州医科大学组织科研团队进行了技术攻关。“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是高校科研工作努力的方向。”作为学校“掌门人”的李校堃说,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一定要和经济、社会、民生紧密结合。

    为采集关键的实验数据,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困了就在实验器材旁席地而睡;为完成一个蛋白试验,他们甚至可以几天不出实验室……“对科研,我们饱含深情。”这是团队成员王晓杰、黄志锋、肖健和林丽的共同心声。

    正是经过无数次攻坚克难,团队研发的新药“贝复济”“艾夫吉夫”“盖扶”等自1998年起相继面世,这也是国际上第一个系列“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一类新药。而且市场价格一支只需几十元,能够显著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减轻病人痛苦,可谓物美价廉。很快,系列产品在全国5500家医院得到应用,临床用药高达6800万人次,一举确立了我国生长因子类药物产业化的国际地位。

    不少同样研究生长因子的专家评价说,将本属于生化领域的生长因子与基因医学结合在一起,同时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临床,这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探出了一条新路子。

    “对生长因子的研究让我们发现,它可以和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等很多学科融合。”李校堃说,为此学校于去年成立了整合医药研究院,一方面为不断产出的新药成果产业落地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以生长因子为桥梁,整合骨科、眼科、神经科、烧伤科等的临床资源,拓展生长因子新的应用和新制剂。

    “科研转化如同原子核的链式反应,不单单是一个或几个技术成果,而是需要通过产、医、研、资协同创新。”温医大科技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学校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及审批细则,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支持。与此同时,学校还与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温州市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等单位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推动科研与民间资本相结合。

    在去年11月举行的浙江科技成果拍卖会上,温医大一项名为“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滴眼液(30%权益)”的科技成果引起众人追捧,起拍价400万元,最终成交价600万元,为当天竞拍成交最高价。原来,这款滴眼液除了能治疗干眼症和视疲劳外,还可用于角膜手术及糖尿病溃疡性角膜损伤治疗,已于2018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临床批文。

    统计显示,仅去年一年,温医大就与相关单位共达成各类技术开发与转让协议8项,共计880余万元。为鼓励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引导他们瞄准科学前沿和行业领域发展方向,温医大还建起了适合区域发展和行业特色的科研平台,以及校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为教师们的科研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