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吴丽萍从温州苍南县钱库镇中心卫生院出发,骑上从同事那借来的电瓶车,来到村里随访一位刚生产一周的产妇。
而她下一级的学弟陆南(化名),正走出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宿舍,赶去实验室做实验,为自己的学术论文做好准备。
吴丽萍和陆南都是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定向培养的全科医学生。按照规定,他们毕业后都将前往当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
但毕业后,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扎根基层,履约做了一名全科医生;后者缴了违约金,考上浙大医学院外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全科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系或全科医学学院。
2010年起,温医大仁济学院就率先开展本科层次全科医生定向培养工作。作为浙江首批本科全科医学生,他们毕业后选择了怎样的职业道路?吴丽萍和陆南的选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答案。
我国全科医生有50万缺口
定向培养壮大全科医生队伍
看美剧、英剧时,经常会听到剧中的人物说,我的医生告诉我怎样怎样。这里“我的医生”就是指在社区内长期、持续提供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他们通常十分熟悉病人的身体情况,能解决日常的健康问题和保健需求。
全科医生是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但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全科医生还远未成熟。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每万人约配备8~10名全科医生。但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注册执业的全科医生共有20.9万人,占执业(助理)医师的6.6%,每万人口仅拥有全科医生1.51人。
此次印发的《意见》提出了全科医生培养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这意味着,要实现2030年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还有50万的缺口需要填补。
为了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提高全科医生素养,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联合五部委启动实施了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
这项政策为中西部的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了4万多名本科医学生,实现了中西部每一个乡镇卫生院都有一个本科学历的全科医生的目标。
我省率先试点“县管乡用”
超过75%毕业生履约回基层
在浙江,温医大仁济学院率先开展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工作,于2010年面向温州地区招收了首批51名全科医学专业学生。此后,其他院校也陆续开始定向培养全科医学生。
学生在入学前就与相关基层卫生部门签订相关协议,接受五年制本科的学习后,再经过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然后去当地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
浙江省卫计委数据显示,浙江通过院校教育、定向培养、继续教育、规范岗位培训等多种途径,已培养全科医生共计3.4万余人,但注册到全科的仅有1.51万人。
那这些省内首批本科层次的全科医学生,是否愿意履约注册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呢?
温医大仁济学院副院长李章平告诉钱报记者,加上2012年、2013年从临床专业定向分流到全科的两届学生,目前已有5届共524名全科医学生毕业。
为了进一步改善“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温医大仁济学院率先联合苍南县和文成县试点推行“县管乡用”。
“县管”,就是学生毕业后,人事关系先挂靠在县里的全科医生管理服务中心。“乡用”,就是规培后,从高分至低分依次自主选择各家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服务满5年后,优秀的全科医师可以选调至县级医院全科医疗科工作。
这一政策给全科医生的发展和晋升带来了希望。学院统计,“县管乡用”实施前,2012、2013两届毕业生毕业1~2年签履约率仅40%;实施后,2015、2016两届毕业生1~2年履签约率上升至75%。
潘霓目前是学院大三的学生,离毕业还有两年时间,但她已经决定要回老家萧山当全科医生。在诸多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她少了几分犹豫,多了一些坚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