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如同命运般奇妙,将温州姑娘徐梅和北京一位身患白血病的男孩这两个原本毫无关系的人,紧密相连。前不久,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13级护理徐梅在温医大附一院捐献出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为远在北京的17岁白血病男孩送去了“生命种子”,成为浙江省第33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很幸运 这一天我只等了两年
捐献造血干细胞,也被称为骨髓捐献,在大部分人固有想象中,这可是要拿一根粗针,刺入脊椎的骨髓中抽取的,这样恐怖的画面,让大部分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望而却步。
诚然,徐梅的家人便是如此。“你捐献了骨髓,不就是相当于半条命献给别人了?”一听说徐梅要为旁人捐献造血干细胞,起初父母都急坏了。
“那是你们想的,现在医疗技术多发达,都是通过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不是骨髓穿刺,也不会影响健康。”为了让父母安心,徐梅苦口婆心了好几日。
征得父母同意后,徐梅舒了口气:“这一天,我只等了两年。”徐梅是大一时,因“生命相髓”志愿服务项目加入骨髓库,大三时接到红十字会配对成功的消息,相比其他等待十余年的志愿者,她自认为很幸运,因为骨髓配对白细胞抗原的组合率是万分之一乃至数百万分之一,配对成功是很难得的事。
父母同意是第一步,让自己增肥是第二步,因为对捐献者体重有要求,徐梅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吃胖,等身体符合条件后,徐梅还需要连续注射动员剂四天,这是一种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并释放到外周血中的药剂,使捐赠者体内的干细胞加速分裂,以便捐献结束后不会伤及身体,但动员剂会对人有轻微的不良反应,徐梅在注射后便感到了胃胀、头疼以及因白细胞迅速增长而引发的腰酸。
病人等不起,捐献必须马上开始,徐梅忍着难受,足足滤血了4个小时。“这点没什么,跟许多身患白血病的人忍受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相比,我可能连痛苦的皮毛都算不上。我得谢谢大家给我勇气呢。”徐梅说,住院时,她病区里有块给孩子们玩耍的场地,里面的孩子大多是身患白血病的,每次看着他们化疗完痛苦的样子,心里总是分外心疼。
躺在病床上的徐梅精神状态良好
捐献让我更加崇拜自己的专业
得知配对成功后,徐梅一直心系着跟自己有莫大缘分的北京男孩。“他很坚强,确诊后一直配合化疗。”徐梅说,有可能的话,她很想当面鼓励他。
捐献一事,徐梅的实习搁置了,可她却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本就在医院实习,给病人打针、换药,每天都很忙,之前蛮迷茫的,总觉得好像这不是我要的生活,但现在不同了,捐献让我更加热爱和崇拜这份职业了。”
徐梅回忆,捐献当天,男孩主治医生乘坐直升机从北京赶来,带走造血干细胞悬浮液时,还留下了男孩母亲的一封感谢信。感谢信,每个字都很端庄,是患者母亲先用铅笔一笔一画打了草稿,再用水笔描出来的。
“很感动,那一刻才真正觉得我的生命和那个小男孩紧紧相连,我所收获的远比付出的多得多。”徐梅感慨道,自己下一个目标是要考上附一,然后跟最敬佩的老师并肩作战,去帮助到更多的病人,将他们从病痛折磨中解救出来。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