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浙江教育报:温州医科大学坚持做“绿色文章”
  • 作者:梁洁华    通讯员单位:浙江教育报   编辑:梁洁华   字数:   浏览:3612
  •     “我们倡导用绿色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单光伏发电每年就可节煤200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45吨。”在426日举行的温州医科大学光伏电站揭牌仪式上,温州医科大学基建处处长朱晓东给笔者算了一笔帐。近年来,该校大力推动绿色校园建设,鼓励师生与环境友好,取得了明显成效。

     校园建设,借自然之手融人文魅力

    坐落在温州大罗山脚下的温州医科大学茶山校区,被一条弯曲绵延毫无规则的河道分割,分散而不成块,在设计时学校不是考虑“填河改道”这最稳妥保险的做法,而是因地制宜,借自然之手融人文魅力,依据河道在整个校区内设置了不同的景观,用这条河道贯穿起一个以欧陆风格为主题,融中国园林艺术的错落有致的美丽校园。校园占地面积近60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就达2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7.9%。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区河道密布的天然条件,用河水浇灌校园绿化,节约了大量的自来水。

    在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考虑的不仅仅是“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还有节能降耗。学校新建工程采用建筑专业节能新技术设计,房屋的墙体采用非烧结型新型材料,屋面则采用珍珠岩、陶粒砼等保温隔热节能材料,采暖、通风等能耗大幅度降低。此外,校内所有的办公室、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等场所采用节能型荧光灯照明,走廊灯、路灯均采用节能型灯具。部分照明灯具选用光控、时控、红外线等控制开关,做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据统计,走廊照明同比用电量能减少96.98%

     节能降耗,利用了“太阳”,又利用“空气”

    使用过程中,如何节能降耗?学校大幅度做起“绿色文章”,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学校于2009年申请获批国家级“金太阳示范工程”——温州医科大学光伏电站,充分利用茶山校区三幢楼宇的闲置屋顶约7000多平方米,通过2800多块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能,再通过并网逆变器转化为与电网同频同相的交流电能并入温州电网使用,绿色清洁无污染。该工程已于20129月正式运行发电,是中国东部高校最大的光伏电站,也是温州首个成功并入国家电网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65万度,可满足学校茶山校区日常用电需求量的8.5%

    “不用电,亮度还比传统路灯亮,又美观”,谈起太阳能路灯的“好处”,水电中心能源管理师姚海燕的心情很愉悦。据她介绍,学校正逐步将路灯改为太阳能路灯。

    利用了“太阳”,又利用“空气”,学校在2.6万平方米的研究生公寓楼安装了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据统计,与安装电热水器的学生宿舍同比,年节约用电量达40万度。学校正计划逐步推进其他学生公寓楼热水器的改造。

    2009年,学校被住建部列为全国高等院校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示范建设试点高校,通过节能监管平台建立能源监测点3821个,对全校60多幢建筑物近47万平方面积能耗水耗进行在线监测和分析。“现在哪里漏水了,我们就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查修,尤其为地下水管查修带来了方便。”姚海燕说,带来的节水效果非常显著,2010年与2012年全校年用水量对比,节约了20万吨,节约费用50万元。另外,通过节能监管平台,用电异常情况也能及时发现处理。预计平台建成后年均能源费用支出节约270万元。

     精细管理,营造绿色文化氛围

    “作为高等院校,我们自觉责任重大,应该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温州医科大学校长瞿佳说,“一方面要主动做绿色新科技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另一方面,要引导师生将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使他们能够在未来国家‘五位一体’战略的实施中,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高度重视绿色校园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除成立节能工作委员会、节能办和水电管理中心等机构外,还将节约型校园建设列入《“十二五”基本建设发展规划》,并从实际出发制订了《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制度。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浙江省高校节能先进单位。2010年,学校在浙江省高校中率先成立能耗管理员队伍,并得到住建部肯定,在全国推广。学校推出“四员队伍+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新模式,充分发动二级学院、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兼职能耗管理员、资产管理员、房产管理员和重点实验室联络员,外加勤工助学学生(共200多人),共同参与学校节能节水工作,在全校形成了完整的能源管理组织网络,并计划对各二级单位逐步实施有偿使用的能源管理机制。

    学校每年开展节能节水“宣传周”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公共区域电子显示屏、传单等多种方式提示师生遵守“节能减排行为公约”,营造浓厚的绿色文化氛围,提高师生节水节电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学校鼓励师生研究探索也指向与环境友好,如杜永均研究团队研发的“昆虫性诱剂合成与缓释技术”不用农药就能杀死害虫,为绿色农业护航;张明华研究团队研究的“数字塘河”系统帮助治理温州温瑞塘河污染;“绿枝缘”环保协会、阳光志愿者服务社等学生组织在校内外免费派发绿植种子,他们的“保护红树林”环保项目还获得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中国项目资助,发明制作的环保科研成果——新型标本保存液在各大医科院校推广。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