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实现知识模块的积木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视频拍摄的自主化,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提供真正实现的空间……近日,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梁韶晖、社科部教师翁攀峰、药学院教师杨丽珠先后走上学校组织的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Mini分享会,与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们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据悉,本学期以来,学校围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应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助力各类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在优质课程资源提升计划中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混合式教学模式 助力课程“建以致用”
在线课程虽然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医学教育领域的在线开放课程并不多。我校现有的百余门各类各级精品课程中,能真正很好融入教学实践应用的,并不在大多数。“在推进互联网教学过程中,常有这样的声音,觉得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更多的‘手把手,面对面’,在线课程如何融入教学,需要更多的精心策划。”梁韶晖介绍说,起初老师们对如何重构教学如何提升在线医学教育,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
本学期以来,学校围绕“本科教学质量年”目标,在课程建设方面着力加强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应用,将传统课堂面对面的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推进各类精品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学校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和学院开展了一次次的培训、宣讲、研讨活动和Mini 分享会,让在线开放课程的意义逐渐深入人心,有效推进了教师们的教学理念转变。
结合教育部“十三五”本科教学工程重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基本导向,学校教务处推出了对全校精品课程开展转型升级的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59门优质课程申报浙江省第二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其中药学院、口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和第二临床医学院的申报数排在了前列。为了让每门课程“建以致用”,各学院纷纷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制作人员等,针对逐门课程开展培训,并组织课程团队进行深入的教学设计研讨。
自由自主的线上学习空间 优化因材施教
在线开放课程对传统教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优质资源共享、学生自主自由学习。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选择不同教师的不同视频。学生上课不理解,自己课后消化比较难,通过在线课程学生可以反复看。实验课上,带教老师在示范实验操作时,由于学生较多,站在外围的学生不太能看得到带教教师的操作细节,通过课前、课中反复观看在线教师示范操作视频,有利于同学们熟练掌握实验操作。
“我们并不是抛弃传统课堂,而是把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梁韶晖说。按照这种思路,基础医学院按照知识模块的积木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精心选择课程基础及重要知识点,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安排。线上,选择优秀教师将知识点拍摄成微课,以片段式设计呈现知识点,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真实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线下,教师串讲知识点、解答学生线上学习及讨论中碰到的普遍性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病例分组讨论、汇报并加以小结,继续发挥传统课堂的重要作用。
以《医学寄生虫学》为例,原本20个学时的课堂理论授课。在混合式教学中,按照线上学习12学时、线下课堂8学时来实施教学安排;先由教师进行2个学时的线下课堂教学,主要介绍课程学习安排和课程概况,随后学生进行4个学时的线上学习,再由教师通过2个学时的线下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安排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对学科新进展的了解。
便捷的线上教学设置 实现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业形成性评价
线上学习意味着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权,学生不学怎么办?在线上视频设计中,融入思考题,学生不回答视频播放则无法继续。据翁攀峰介绍,在他开展的在线课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回答问题才能继续学习,专门的在线平台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在线讨论。视频观看、思考题、作业题、在线讨论等均被赋予分值计入学生的期末成绩,使学生的线上学习既有一定的压力又有更大的动力,使教学变得便捷而高效。
除了线上教学环节的督促,教师在线下课堂的知识点串讲和疑难问题解答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手机APP进行课堂测试,测试成绩同样会被赋予分值。线上线下的形成性评价,也让教师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变得更加便捷,为及时做出教学调整和补充创造了条件。
据悉,目前我校申报的59门省级精品课程均已完成“浙江在线大学”的线上注册,绝大部分已经纷纷进入建设阶段,这些都将于今年9月正式投入教学应用。除此以外,学校还有40多门课程也加入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队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借助互联网+实现对原有课堂教学的转型升级。
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自由的学习,让更多的老师从繁琐的理论大课、批改纸质作业和学业评价考核等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陪伴和关注学生的成长,让教师真正回归到学习的“协作者”、智慧的“助产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