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天接班时,在产房里看到一位已经宫口开全的初产妇。
在胎心监护仪“胎心偏快”的警报声中,她额头上布满汗珠,眼神里满是疲惫和焦虑……“别担心,我们一直在。”我一边帮她擦汗,一边指着胎心监护仪上逐渐平稳的胎心曲线,“你看,宝宝也在努力配合你,我们慢慢来。”
产房里的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每隔几分钟,她就会喘着气问我:“护士,我真的可以吗?”每一次,我都坚定地回答:“你可以的,再坚持一下。”宫缩间隙,我帮她按摩放松紧绷的肩膀;宫缩来临时,我指导她调整呼吸和用力姿势。不知不觉,三个小时过去了,胎头已经清晰可见。但产妇的体力消耗很大,加上发热和血象偏高,我们不得不考虑侧切。
我拿起消毒好的侧切剪,冰凉的金属触感让我心里一沉。就在刀尖即将接触皮肤的瞬间,她突然用尽全身力气,胎头向前推进了一些。我放下剪刀,决定不再侧切。
那一刻,我几乎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毕竟产妇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任何一点意外,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当我看到胎头一点点娩出,产妇的脸上重新燃起希望时,我知道这个决定是对的。
最终,小生命以妈妈最轻的撕裂来到了这个世界。当响亮的啼哭声响起时,产妇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最坏的打算,最好的结果。”巡回老师轻声对她说。这句话像是一束光,瞬间照进了产房里每个人的心中。那一刻,我忍不住红了眼眶。
一个月后的一个下午,同事打来电话,说有位产妇要送锦旗,特意指定要找我。那天我正好休息,但产妇坚持要当面感谢。我们约定的那天,她捧着红艳艳的锦旗再次走进医院。
“最坏的打算,最好的结果”——锦旗上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产房里那些紧张又充满希望的瞬间。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宝宝胖嘟嘟的小脸正对着我们笑,完全看不出出生时的艰难。产妇说:“那天您一直说我可以,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
离开医院时,夕阳把走廊染成了金色。产房里每一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故事——有紧张、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新生的喜悦和医患之间的信任。这些平凡却珍贵的时刻,正是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来源:《温州晚报》2025.10.20 02版
链接:http://newspaper.wzrb.com.cn/newspaper?mediaKey=wzwb&publishTime=2025-10-19&classify=0&id=12&showArticleDetail=true&docId=276889&curEdition=0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