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三步到急诊床,人突然倒下去了!”昨天,回忆起半个多月前的惊险一幕,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潘嘉林仍心有余悸:49岁的阿平(化名)在一次酒后突发心梗,因家人误判、自行送医等一系列失误,险些丧命。最终经过40分钟心肺复苏、多轮抢救后阿平才脱离生命危险。
事情发生在一个周末的夜晚。阿平与朋友聚会时喝了一两多白酒——这对平时极少饮酒的他来说,已是“超量”。当晚回到家,他突然感到胸口剧痛,蜷缩在沙发上,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如纸。最先发现异常的是阿平的母亲,但她却误以为儿子是“酒劲上来了”,觉得“等酒劲过了就好”,并未及时拨打120。
一个多小时后,阿平的妻子到家,看到丈夫的模样,也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旧选择在家观察。直到儿子回家,见父亲痛得几乎无法起身,才察觉不对劲,立刻开车送他前往离家较近的龙湾区人民医院。
“这是第二个关键错误。”潘嘉林强调。抵达医院后,儿子扶着阿平走向急诊床位,可就在距离床位仅剩三步时,阿平突然双目紧闭、直直倒地。心脏骤停了!龙湾区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立即冲上前,展开心肺复苏,同时用电除颤抢救。十几次电击、40分钟持续按压后,阿平的心跳终于恢复。
心电图检查显示:急性心肌梗死!阿平被转至温医大附二院紧急手术。“手术中,心脏又停了好几次。”潘嘉林说,团队一边持续胸外按压、电除颤,一边为阿平开通堵塞的血管。手术中,医生发现,阿平的右冠状动脉已完全闭塞,左冠状动脉也存在严重狭窄。“长期吸烟是导致他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而当晚的饮酒则成了心梗的‘导火索’。”
命是救回来了,但医生担心,之前40分钟的心肺复苏意味着大脑存在长时间的缺血,阿平很有可能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甚至成为植物人。万幸的是,经过后续治疗,他的意识一天比一天清晰,如今已逐渐康复。
“这个病人能活下来,成功率不到1%。”潘嘉林坦言,阿平的经历暴露出大众对心梗急救的认知误区,也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他特别提醒,一旦出现胸口剧痛、大汗淋淋、面色苍白等症状,无论是否饮酒或有其他诱因,都要第一时间就医,千万别在家“等一等”;怀疑心梗时,务必拨打120,平躺等待救援,切勿自行开车或步行去医院——活动会加重心脏负担,可能诱发心脏骤停,而救护车配备专业急救设备,能在途中应对突发情况。像导致阿平心脏骤停的,可能就是他到医院之后走的那几步路。
“多耽误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潘嘉林希望阿平的故事能让更多人重视心梗的“危”与“急”,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避免类似的惊险再次发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