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结束,肠胃却开始“秋后算账”?连日聚餐不断、冷热交替、作息紊乱,不少人的消化系统频频亮起红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缪磊表示,近期因肠胃不适就诊的患者增多,肠胃调理重在科学养护,切勿盲目跟风使用网红养胃产品。
改善生活习惯,是养胃第一步
市民章先生在长假期间自驾出游、频繁聚餐,夜宵配冰啤酒成了日常。结果某天深夜突发胃痉挛,疼痛难忍。这几天,他发现自己一吃油腻食物或喝凉水都会胃胀不适。
缪磊说,类似病例在节后门诊中十分常见。“暴饮暴食、冷热交替、作息紊乱,是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的主因。”他建议,调理肠胃应从回归规律生活开始:
三餐定时,细嚼慢咽,控制七分饱,多蔬菜少油腻。
饮食“温软淡鲜”:以温热、柔软、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如小米粥、南瓜粥、山药鸡汤。
远离生冷刺激:向冰饮料、冰淇淋、辛辣烧烤说“不”。
善用“养胃明星食材”:如山药、南瓜、小米、红枣等,温和调养。
此外,缪医生还推荐了一套实用的“排气操”,可以帮助缓解胃胀。
抱膝压腹:平躺抱膝轻压胸部,持续3秒,重复10~30次。
坐姿前倾:坐椅双手抱腿,上身缓慢前倾,持续几分钟。
这些方法在缪医生的抖音账号上已有不少网友反馈“亲测有效”。
缪磊特别提醒:“秋季是胃溃疡高发期,若反酸、胃胀等症状持续一个月未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
网红养胃粉,不能代替正规治疗
章先生胃不适后,身边亲友纷纷献计,有人甚至拿出海淘的“养胃神器”——一款是日本某胃散,成分含桂皮、茴香、肉豆蔻等,宣称可缓解胃胀、消化不良、胃酸过多;另一款是澳洲养胃粉,以生姜为主要成分,标榜能巩固胃部健康、改善胃部不适。
这些备受追捧的“网红养胃粉”,真能治疗胃病吗?缪磊对此持谨慎态度。他指出,这些产品本质上属于保健品,而非药品,并未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疗效。由于成分复杂、配比不明,服用后的效果个体差异大,可能部分人会觉得“有点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胃病。
“胃病种类繁多,成因复杂,不同疾病需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缪医生强调,盲目长期服用养胃粉,不仅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延误治疗时机,甚至可能导致症状反复或加重。
缪磊表示,如出现持续的消化道不适,应尽早到医院接受规范诊断与治疗,切勿自行依赖未经验证的保健品,以免适得其反。
来源:《温州都市报》2025.10.11 03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