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度新闻:路边捡了一条鱼,吃了后没想到竟然中毒了!70岁大爷错把河豚当鲈鱼
  • 作者:林晨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编辑:方静含   字数:1105   浏览:120
  • 都说路边的野花不要随便采,但其实路边的“野鱼”也不要随便捡!近日,温州一大爷路边捡了一条鱼,回去吃了后没想到竟然中毒了!

    8月25日早上,70岁的张大爷走在洞头的街道上,突然看到路上有一条看起来像鲈鱼的鱼,个头也不小,就捡回家烧起来吃了。当时,他感觉这条鱼和菜场买的鲈鱼有点不一样,但又说不出来哪里不一样,“鲈鱼”上桌后,他吃了一口,发现太鲜美了,忍不住就吃完了一条。

    当天下午就开始手脚发麻,但也没太在意。第二天凌晨2点,张大爷左侧身体麻木加重,连抬手、走路都费劲,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以为自己中风了,赶紧让朋友送他去医院。

    不料,来到温医大附二院龙湾院区急诊抢救室,张大爷的情况一直在恶化,四肢的力气越来越差,连简单的握拳都做不到,甚至说不出完整的句子,血氧饱和度也一个劲往下掉。急诊科医生章翼为他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基础呼吸支持。

    考虑进行性肌力下降,初步考虑可能是中风,于是马上安排了相关检查,可是结果显示,血管没有堵塞、出血等问题,排除了中风的可能。更让人疑惑的是,血气分析报告里,二氧化碳分压竟超过150mmHg(正常范围35-45mmHg),提示呼吸功能严重受损,张大爷被立刻转入监护室。

    26日下午,张大爷的情况似乎有所好转,四肢开始出现躁动,章翼评估后决定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张大爷神志转清,终于说出了关键信息:自己吃了路边捡到的鱼。此时监护室医生李游宇一下子就警惕起来,难道会是河豚?手机搜了一张河豚的照片给张大爷看,“对对对,就是它。”结合手脚麻木、肌力下降、呼吸异常的症状,李游宇终于确诊其是河豚鱼中毒。

    李游宇介绍,食用河豚中毒主要是因为它体内“河豚毒素”——这种毒素比氰化物还毒1200倍,0.5毫克就足以致命,而且目前没有特效解毒药。它会快速攻击神经系统,先是手脚麻木、口唇发麻,接着出现肌肉无力、说话不清、呼吸困难,严重时会直接导致呼吸麻痹、心跳停止,从中毒到危及生命,最快只要30分钟。

    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河豚的外形容易被混淆。河豚鱼的主要特征为口小头圆,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背鳍和腹鳍都很软,要注意区分辨别。很多不知情的人可能会把河豚误认成鲈鱼、鲷鱼等常见鱼类,普通人很难分辨。而且就算是“处理过的河豚”,也存在风险——毒素可能残留在鱼的血液、肝脏、卵巢等部位,一旦处理不当,哪怕只吃一口,都可能中毒。对此,医生提醒万一中毒,一定要马上催吐,喝大量的水促进毒素排泄,并立即就医。

    来源:《温度新闻客户端》

    链接: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ww/202508/t20250829_567384.html?docId=56738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