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度新闻:40岁的她却有80岁的听力!出现这些现象,可能是耳朵在“求救”
  • 作者:胡海珍、吴程为(通讯员)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王嘉慧   字数:1135   浏览:195
  • 经常感觉耳朵里嗡嗡响;听力逐渐下降,尤其是低频声音听不清;在嘈杂环境中听力反而更好;在头部活动时出现短暂的轻度眩晕……如果你有这些症状,那可要当心了,这可能是耳朵在向你“求救”。

    来自文成40岁的刘女士日前就遇到了这样的烦恼。生完二胎之后,刘女士总是感觉耳朵里有杂音。一开始她以为是带娃太累,休息几天就好了,没想到症状越来越严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检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益灯诊断其为双耳硬化症,她的听力水平相当于80岁老人。

    由于术前刘女士的纯音听阈提示双侧传导性听力下降、左耳已达极重度听力丧失,黄益灯团队给她的左耳进行镫骨手术治疗。术后第二天,刘女士就发现自觉听力提高;术后10天,左耳听力已明显恢复;术后一个月,她来门诊复查时,惊喜地发现左耳听力已恢复正常水平。

    黄益灯介绍,耳硬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简单来说,就是耳朵里的一块小骨头(镫骨)变硬了,导致声音传不进去,就像门被锁死了一样。这种情况在20~40岁的女性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刚生完宝宝的女性。

    目前该病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可能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约54%的患者有家族史,仿佛耳朵里藏着一份“祖传的密码”。这个“密码”可能通过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方式传递,悄悄影响着后代的听力。

    2.内分泌紊乱:耳硬化症特别喜欢在青春期、妊娠期或更年期“搞事情”,尤其是女性。雌激素的波动可能是这场“恶作剧”的幕后推手,导致骨迷路逐渐“失控”。

    3.骨迷路包囊发育:人体的骨迷路包囊在出生时就已经“完工”了,但某些部位(比如前庭窗前边缘)可能存在“施工漏洞”,称为窗前裂。这些“漏洞”就像建筑物里的薄弱点,容易成为耳硬化症的“突破口”,让病变从这里悄悄开始。

    4.自身免疫:有时候,耳朵里的免疫系统会“认错敌人”,把骨迷路当成“外来入侵者”,发动一场“内战”。这种自身免疫反应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细胞会攻击自己的组织,导致骨迷路逐渐硬化。

    5.病毒感染:一些研究认为,耳硬化症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比如麻疹病毒。这些病毒会激发炎症反应,导致骨迷路包囊发生炎性改变。

    据了解,针对该病的治疗,国际上推荐一种手术微创方法——耳内镜下人工镫骨植入术,医生在内镜清晰视野下更换硬化固定的镫骨,患者术后即刻即可提高听力。非手术治疗方式就是佩戴助听器,可改善听力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但仅针对早期耳硬化患者。

    由于目前该病还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方法,黄益灯提醒大家平时可做到以下几点:

    1.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2.避免噪音: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会损伤听力,尽量远离噪音。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