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日报:打造高水平疑难危重病诊治中心 扛起区域龙头医院“新使命”
  • 作者:孙余丹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高拓   字数:2700   浏览:4335
  • “一世纪正青春,奋斗路正长。”2019年元旦,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出新年献词。

    新年悠扬的钟声,为温医大附一院迎来了建院100周年的历史时刻。

    百年的精神传承,激励着后来者。

    就在新年来临之前,2018年12月24日,医院举行干部大会,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决定周蒙滔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履新不到半个月,上周六,经浙江省医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周蒙滔教授当选浙江省医学会副会长。

    “这里凝聚了数代人的努力,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传承精神、不忘初心,打造高水平疑难危重病诊治中心,既是使命,也是社会各界的期望。” 转任医院党委书记、继续承担医院领导班子班长的周蒙滔说:“在中央切实加强党对医院工作全面领导的新体制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职务变化,更是工作职责的增强,意味着今后我所承担的使命更重、责任更大、任务更广。”

    近三年来,温医大附一院以“传承、创新、转型、突破”为发展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临床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大幅提升疑难危重病诊治水平、打造“名副其实”的区域龙头医院的发展新路径。

    传承与转型的背后,究竟有何深意?记者日前就此专访了温医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周蒙滔。

    新思路 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跨越

    在周蒙滔看来,温医大附一院已经到了从做大向做强转变的历史关口。

    “步入新时代,怎样抢抓发展机遇,方向很重要。”周蒙滔说,医教研协同发展是基础、也是根基,既是医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外部要求。

    他常常用“点线面”来形容“医教研”的关系,一名医生一年做120台手术,通过教学10名研究生一年就可以做1200台手术,而科研则可以让全世界千千万万的患者受益。

    从优化病种结构、强化学科特色,到挖掘效率潜力、提升服务品质……细数近年来温医大附一院的每一步发展,最终落脚点都体现在如何更凸显三甲医院的功能定位、更体现大学附属医院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等方面。

    “把技术的高度拉高,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让原先需要去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患者留在温州。”这正是周蒙滔带领温医大附一院努力的方向。

    去年下半年,温医大附一院在新院南面拟建设的温州生命健康医学研究创新中心工程获批立项,计划今年开工。这个有着“创新引擎”之称的科创平台,将一举打破温医大附一院长期面临的科研用房紧张的“短板”,筑“巢”引“凤来,助推“医教研”一体化发展。周蒙滔坦言,该项目的落成,得益于温州市对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视,离不开温州医科大学的帮助和推动,吕帆书记、瞿佳院长等一众前辈为项目倾注了许多心血。

    如今,一系列顶层设计“落地开花”,提升了医院疑难危重病的诊治能力、创新性学科的研究能力和培养一流医学人才的能力。医院近几年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影响力排名均稳居浙江省综合性医院前三。

    新跨越 打造国内顶尖国际有影响力的专科

    2017年12月8日,温州市委、市政府一纸《关于建设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温医大附一院建设成为承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核心医院。温医大附一院同步开启包括普外科在内的11个区域标志性医学中心专科建设任务。

    奋力跻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核心医院之列,周蒙滔把重点专科建设作为关键突破口:打破均衡用力,确定重点病种,通过绩效和资源分配的倾斜,引导重点专科不断向疑难病种领域延伸,鼓励按国家重点专科标准来建设专科。

    以胰腺危重病诊治为例,已形成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功能重建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并取得标志性成果。胰腺炎诊治中心去年接诊800多例患者中,37%为重症急性胰腺炎,通过周蒙滔团队创建的系列救治难点关键技术及新型临床管理模式,使得病死率从14.4%降至1.6%,达国际领先水平。多年来在胰腺领域的持续创新创造,使团队收获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诸多肯定。2018年底,周蒙滔团队申报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已顺利通过论证,将于近期获批建设。同时,该团队作为全市高校院所的三支入选团队之一,被确认为温州市高水平创新团队,代表着市科技成果转化的最高水平。

    不仅如此,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国内最早提出和尝试希氏束起搏技术,取得巨大成功。心血管内科主任黄伟剑及团队已在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等知名医院在内的数十家中心开展了希氏束起搏技术的手术带教,并在全球包括美国、日本及欧洲医学发达国家进行推广和交流,接受培训的医生达上千人。医院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2018年开展的中华骨髓库非血缘移植例数居全国第九位,其中相对难度较高的地中海贫血非血缘异基因移植进行了28例,患者来自新疆、河南、安徽、贵州等省市,已经成为全国海洋性贫血的三大移植中心之一。此外,生殖医学、呼吸系统疾病诊治、急诊医学、大器官移植等多专科在国内也颇具影响力。

    借助急诊的大平台,温医大附一院又将目光聚焦到疑难急危重症的救治流程上来。通过多学科协作的专病流程建设,成功打造了胸痛、卒中、创伤、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等四大中心,为急危重症患者建立起一体化快速综合救治的生命通道。以卒中患者为例,通过简化后的流程,患者从入院到溶栓,时间最短缩短至14分钟。

    2018年,温医大附一院医疗服务规模居浙江省前列,辐射温州、台州、丽水、金华、宁波、福建福鼎、江西赣州等地。“基于区域龙头医院的定位,我们必须要把疑难急危重症的救治水平提高,而简化流程是提高救治率的前提。”周蒙滔说。

    新布局 横跨东西形成优质资源带

    如今,不少科室在温医大附一院公园路院区重开病房了,这让许多家住老城区的老人很受益。

    继去年8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公园路院区开出病区后,泌尿外科、疝与腹壁外科、小儿外科等十多个科室病区陆续开出,手术室、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同步启用。

    记者了解到,通过腾挪装修的方式,该院区去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了所有病房的重新开设,以此满足老城区群众的看病需求。

    这仅仅只是第一步。在周蒙滔的计划里,病区的重设是院区综合救治能力提升的基础,2020年公园路院区将重开急诊,为城区急救综合实力提供最强支撑。同时,医院与鹿城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鹿城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将作为温医大附一院城西院区于2020年正式投用。

    横跨城市东西,一条优质医疗资源带正逐步形成。

    将南白象新院及二期生命健康医学研创中心打造成“最全综合体”,公园路院区“小综合”、城西院区“适度综合、专科见长”,实现三大院区互为补充、协同发展。在周蒙滔看来,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院区,这是作为区域龙头医院承担的社会责任。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