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走进病房,聆听“微笑”故事
  • 温州日报:温医附属口腔医院迎“微笑使者”
  • “寻美”路上,温暖守候
  • 作者: 庄越 毛张涵    通讯员单位:温州日报   编辑:吕诺思   字数:   浏览:2487
  • 志愿者安抚着小朋友的情绪。刘伟 摄

    在出院前,外籍医生为宝宝送上一枚可爱的贴纸。 刘伟 摄

        本报记者 庄越 实习生 毛张涵

        上午7时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到小苗(化名)的小脸儿上,躺在一旁的妈妈春芳(化名)看着病床上儿子的新颜,脸上溢着微笑,一旁的爸爸正收拾着行李,此次“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首批手术患儿之一的小苗,即将出院回家。

        每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唇腭裂孩子不远千里奔赴温州,寻找完整笑脸。而在他们的“寻美”路上,因为有那么一群人的细心呵护,让原本冰冷的病房变得欢乐、温暖。这几天,温医附属口腔医院瓯海分院3楼的病房,因“微笑使者”们的热情,涌动着阵阵暖流。

        蓝色的温柔

        甜美的微笑

        粉蓝色的护士服,是病房里最温柔的颜色。当孩子们满怀忐忑走进病房,是她们的笑容消除他们的紧张。

        11月11日上午8时许,6号床的病房外传出欢笑声,胡海梅正仔细地帮着莉莉(化名)编着辫子,最后将黄色叶子形状的发夹夹在莉莉的辫子上,“你看,我们的莉莉多漂亮!”胡海梅笑着抱起她,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额头。

        胡海梅是“微笑联盟”病房护士长,2014年3月,她听说”微笑联盟”的病房将建在医院旁边时,她毛遂自荐,主动申请参加“微笑联盟”。“看着可爱的孩子们重拾笑脸,真的很开心。”三年间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唇腭裂患儿,胡海梅说,“只要有空,我就会跑到病房与孩子们互动,减少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也有利于术后的心理指导。”

        这几天,胡海梅每天早上7点30分准时到达病房,整理床单,检查孩子们的喂食情况,并为当天手术的孩子们采血、做心电图,为术后的孩子检查伤口……每天晚上,她都守在病房门口,一定要等手术患儿全部送回病房后,才安心离开。

        白色的关爱

        满怀的柔情

        白色的医生袍,是病房里最值得尊敬的颜色。在“微笑联盟”的病房外有一面墙,贴着许多孩子们的漂亮填图画作。用于填图画的这些画纸、蜡笔都是“美国微笑联盟”的病案管理Carolyn Patrick为孩子们特地准备的。

        今年60岁的Carolyn Patrick,来自加拿大,是萨默兰市一所学校的语言训练老师,一年前已经退休。退休后,她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微笑联盟”,并报名参加这项爱心工程。此次,她与丈夫——“美国微笑联盟”麻醉医师Ken Harder一起来到温州帮助患儿缝补微笑。

        Carolyn Patrick每天都会通过翻译,了解孩子们喜欢的礼物,并为他们采购。Carolyn Patric说,每每看到手术室里孩子收获的圆满微笑时,就会更加坚定地相信“微笑联盟”的意义。她说,孩子们和家长的笑容是她最大的动力,有机会要和丈夫再来温州,与“微笑联盟”一起帮助更多孩子圆“微笑”梦。

        红色的热情

        开心的陪伴

        红色的志愿者马甲,是病房里最热情的颜色。当孩子们无聊时,是她们的热情陪伴让患儿打开心扉。

        前天上午9时许,美美(化名)正开心地与戴应娟玩着扭扭棒。“美不美?”戴应娟带上美美折的星形眼镜探着脑袋问。“美!”美美开心地笑着。戴应娟是温州医科大学大二的学生,也是此次“微笑联盟”的志愿者之一。

        她开心地说:“我从大一进来就知道‘微笑联盟’活动了,现在终于有机会参加。”做志愿者的第一天,戴应娟上午6点便早早起床准备。随后,与同行的8位志愿者一起,乘坐近半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到她盼了整整两年的“微笑”病房。

        此时,来自内蒙古赤峰的小女孩小梅(化名)在主任办公室开心地吹着泡泡,前一天刚做完手术的她,嘴巴四周还有些红肿。看到记者来,她高兴地打了声招呼,与之前看到的腼腆模样完全不同。当记者问她痛不痛时,她咧开嘴开心地笑了,“还有点痛,但我终于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了!”当天下午,小梅要搭乘火车回到家乡,在和志愿者们告别后,她牵着爸爸的手,开心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如果可以,我想一直当‘微笑联盟’的志愿者,陪着孩子们一起度过这段微笑旅程。”戴应娟笑容灿烂地说。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