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帆(2015年10月任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校堃(2015年7月任温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谢志远(2015年7月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唐闻捷(2015年10月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编者按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几所高校“换帅”。温州医科大学迎来史上首位女校长吕帆,温州大学新校长李校堃还摘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公开资料显示,除温职院新院长谢志远为“70后”,温医大党委副书记、校长吕帆,温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校堃,温科院党委书记唐闻捷都是“60后”。他们中有3人是从兄弟高校调任,1人由副校长升任校长。
今天,记者就带大家走近这4位新掌门,听听他们的治校理念。
人物名片:
吕帆,女,1962年2月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导。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曾任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院长,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2007年7月任温州医科大学副校长,2015年10月任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曾当选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十大女杰等荣誉。
“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校园环境,把温医大打造成医学名校,是几代温医大人的共同目标。”从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到温州医科大学的校长,吕帆说,她正在适应从“执行者”到“思想者”的转变。
去年10月23日,温医大原副校长吕帆出任校长。吕帆在就职时说,温州医科大学是她职业成长的摇篮,是温医大的精神、百年积淀的文化和温医大人的温情与包容塑造了今天的她。
在吕帆的心目中,温医大不仅仅只是她工作的地方,还是她的母校,是她在国外求学时都魂牵梦绕的根之所在。她告诉记者,在国外的那些年,每到夜深人静时,自己的心里总有些许的忐忑和不安。因此回国后,她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母校的怀抱,现已在母校从事眼科和眼视光医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医疗实践20余年。她说,在这里,她感觉很踏实。
上任后,吕帆比之前更忙了,忙着调研、出差、教学、科研,但她说:“只要内心热爱,时间挤挤总会有的。”她不敢懈怠,因为她见证了温医大从扩建、申请博士点、更名到获省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共建,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温医大的发展。对此,吕帆笃定地说:“发展,始终是温医大的第一要务,也是温医大的灵魂。”围绕“医学名校”这一总目标,吕帆计划,通过建设一流的人才团队、开展一流的科学研究、创建一流的校园环境,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争取早日把学校建成办学特色鲜明、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作为温州医科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除了睿智,吕帆还拥有女性特有的柔软。尽管每天都在“连轴转”,但她现在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在她眼中,温医大的活力就来源于一批又一批青春洋溢的优秀学子,在他们身上,自己仿佛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未来。对待学生,她更愿意做一名“引路人”,她提倡平等对待、尊重每一名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去教会他们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获取主动学习的方法。她希望,每一名从温医大走出来的学生,都能刻下“求是奋发”的精神烙印。
在校长、教授的光环外,吕帆平日里还是一名“文艺爱好者”。她喜欢读书,最近就对世界名著很感兴趣,但由于工作太忙,她只能在飞行的途中或者上下班路上,戴着耳机“听”书。和许多人一样,她也喜欢看电影、听演讲。在她看来,工作之外的学习,能够给予她更多的养分。她说,从小到大,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今天看来,这句话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包括学习做人、做事,向周边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而这,正是吕帆这么多年一直在做并坚持着的。
人物名片:
李校堃,男,1964年2月生,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长期致力于生长因子类基因工程药物工程化,在国际上首次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开发为临床药物,为我国加快开发具有自主国际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新药作出突出贡献。现任温大党委副书记、校长。国家基因工程药物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教育部生物反应器与药物科学开发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从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的基础实验室到温州大学校长办公室,路程并不远。从一位多年致力于医药学研究的专家型学者到一所地方综合大学的校长,要做的工作却又很多。
2015年7月23日,是李校堃掌舵温州大学的第一天。这一天之后,百度上输入“李校堃”,看到的将不仅仅只是关于他在基因工程蛋白药物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将记录他和温大学子们一起谋划的温大新蓝图。
从温州医科大学副校长到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为角色的转变下足了“功夫”。
为了让自己这样的纯“理科生”能更快、更好地融入温大“文、理兼修”的办学氛围,李校堃深入基层调查,跟教师不断接触,谈话,参加不同的活动,不断地了解温大,用心去感受温大的校园文化。
在他看来,一所出类拔萃的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鲜明独特性格,同时也要利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契机,不断发展和升华学校的办学理念。而温州大学在化学、材料学、生物环境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这让他看到了高校合作的契机。他牵线搭桥,利用温州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的优质资源,共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利用高校之间的强强联合,提升区域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李校堃为温大学子们描绘了一幅蓝图,建“顶天立地”的温大,为温州发展注入新活力。在他看来,温大学科门类齐全,无论人才、教育、经济、法律、人文等方面都与温州社会发展有很好的衔接。
同时温州大学具有丰富的海外资源,校友资源遍布全世界,这些人是温州大学未来发展重要的人脉资源。而温州大学的发展模式应该是顶天、立地。特别是要“接地气”,与温州的发展密切相关,与城市经济、建设共同发展。此外温大还要扬名海外,不断招收海外学生走创新之路。
成为温大校长后,李校堃过起了“两班倒”的生活。白天他是温大的校长,忙不完的行政事务,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参与;夜晚,他是身穿白大褂的医药研究学者,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继续在实验室里致力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代表的基因工程蛋白药物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当所有的时间都被挤满,李校堃也时常感叹:如果能给我属于自己的一天,我希望能和我的学生们打一场篮球,或去爬一次山。大汗淋漓过后,静下心来和孩子们聊聊人生与未来。
人物名片:
谢志远,1970年10月出生,教授,法学硕士,硕导,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温州市55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现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现主要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和职业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省级课题8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2008年,受教育部邀请起草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文件。现为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
还没走进茶山高教园区温职院大门,远远就能望见教学楼楼顶“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几个鲜红的大字。这顶光环,既是温职人的骄傲,也预示着沉甸甸的压力。
“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审视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温职院新院长谢志远说。接受记者采访时,距离谢志远履新已有4个月时间。为了迎接新挑战,这段时间他一直在思考。
在谢志远看来,新挑战不仅来自“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还来自省内众多本科院校转型对高职院校形成的压顶之势,以及浙江省即将实行的招生改革引发的激烈竞争……
谢志远认为,“互联网+”时代,如果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培养人才,这就好比“旧船票上不了新客船”。因此这段时间来,他忙着听课、调研、摸家底,目的就是为学校未来的发展理清思路。
“学院经过16年的艰苦努力,才发展到今天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经管类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万人规模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非常不容易。但是不进则退,我们今后必须向着更高、更特、更强的新目标迈进。”
谢志远口中的“更高”,指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构建更高层次,实施“专科-本科-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模式。记者了解到,在国务院前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了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而温职院作为全省首批试办本科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与温州大学联合培养的50名本科学生,去年9月已跨进了学校的大门。
“接下来还要联合本科院校培养研究生,使专科—本科—研究生相衔接,坚持以培养大量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同时也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谢志远说,“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产学研创相结合,重在能力培养。”
所谓“更特”,指在内涵建设上强调更有特色,实施“培训—专业—平台”一体化服务产业发展。谢志远告诉记者,立足温州,辐射长三角,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一直以来就是温职院不断调整专业与人才培养体系的依据。
“目前学院8个系34个专业,覆盖了温州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归纳起来就是,温州有什么样的新兴产业,我们就开展什么样的培训;温州有什么样的支柱产业,我们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温州有什么样的企业难题,我们就建立什么样的平台。”
谢志远提到的“更强”,指在办学实力上谋求更强推进,实施“一流的学习环境、学习设施、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他笑言,每位来学校参观过的人都说,学校不是很大,但真的很漂亮。“学校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改造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升级各类实训条件,使校园形态实现从传统校园到教学工厂再到创新创业工场的递进式改变。此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特长班,允许学生自由转专业。总之,要营造出让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氛围。”
“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谢志远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今后努力的目标,就是一句话——做高职院校永远的示范。”
人物名片:
唐闻捷,男,1965年8月出生,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硕导,现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曾任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为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兼),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心理学研究,浙江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省级以上课题5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曾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担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之前,唐闻捷曾在温州医科大学(前身温州医学院)当了12年的党委副书记。
接受记者采访时,唐闻捷笑言,自己履新才刚刚满月,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较快地转换角色、了解并融入到新学校中去。“这段时间,我主要围绕‘天、地、边’三个层面,开展学习、调研、考察活动。”
在他看来,“天”就是把握党和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三农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深入走访学校各部门,倾听师生心声,摸清学校家底,使未来的工作能接上“地”气;而“边”,则指的是关注兄弟院校和行业发展动态,寻找并紧跟“标兵”。
前不久,他曾赴两所农类高职院校排头兵——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江苏农林职业学院取经,他山之石令他颇有感触:“首先一点是国家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规划,是有实践可探索的,比如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让我感受到整个职业教育方兴未艾、生机勃勃。其次通过比较,我清醒地认识到温科院和这两所排头兵学校存在的差距,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作为我市一所农类特色明显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温科院自2008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7个年头。这7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农科教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优势,闯出了一条“农”字特色鲜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子。
“我们学生的创业能力较强,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3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8.33%,在全省本科、高职类院校中排名第八。这主要得益于学校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支撑。如何把科研优势完全充分地转化成教育优势,正是我下一步要做的。”
唐闻捷多次提及,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尽管情况不同,但本质却是相同的,即立德树人。高职可以借鉴本科兄弟高校已经成熟的路径来发展,但却不能简单地照搬。
唐闻捷认为,办学要始终把握好“三个维度”,即把好政治方向,遵循教育规律,精心经营校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资源尤其是智力资源的作用,服务学校发展。
谈及学校未来的发展之路,唐闻捷坦言,承前启后很重要,他会在学校年初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基础上,更加重视信息化、国际化和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教育的信息化来推进教育现代化,要结合实际开展农业信息化研究,比如农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业创新的融合发展,这里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其次,他认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们从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中获得启发,引进国(境)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学校接轨国际方面的项目有教师访学、学生交流等。”
“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他强调,要建设一批反映学校特色的文化景观,挖掘和传承学校历史文化。“要营造全院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接受教育。”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