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商报:网传的唇腭裂救助信息不是假消息 “微笑工程”将免费救治50名患者
  • 温医大附一医、附二医、附属口腔医院等参与患儿的筛查、手术、康复等项目
  • 作者:张雅丽    通讯员单位:温州商报   编辑:杨泽兰   字数:   浏览:2223
  • 商报讯:

    一个公益慈善的唇腭裂救助项目,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遭到质疑,甚至被认为是诈骗信息。仅昨天上午,“微笑工程”主办方就接到了100多个电话。针对此事,昨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通报2015年度“微笑工程”唇腭裂医疗慈善救助活动计划免费救治50名18岁以下、贫困家庭的唇腭裂患者,本次活动不收取任何押金或其他费用。

    据了解,2015年度的“微笑工程”唇腭裂医疗慈善救助活动于7月12日-19日举行,8-10名来自美国微笑联盟的外方专家联合附一医、附二医、温医大口腔医院、瓯海三医的专家医生,共同参与患儿的筛查、手术、康复等项目。

    就在前日上午10时许,主办方工作人员将这一公益项目在网络上发布后,引发众人随手公益的转发刷屏。然而就在当日17时左右,网上出现了对这项公益活动真实性表示质疑的声音。之后,这条公益信息在转发过程中,竟被贴上了“假消息”、“诈骗信息”的标签,谣言称“打进电话会被要求付几百至上千元的预约押金”、“已经骗得不少钱了”、“你已经成为骗子帮手了”。

    与此同时,“微笑工程”唇腭裂医疗慈善救助项目温州站的办公电话被打爆,一个多小时就接了100多个询问电话,其中仅少部分是来报名手术的唇腭裂患者,绝大多数是市民打来核实真实性的。这种情况令主办方颇为尴尬。

    针对此事,昨日上午11时,温医大口腔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该院副院长胡荣党介绍,“微笑工程”唇腭裂医疗慈善救助活动,以救治贫困家庭唇腭裂患儿为己任,由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美国微笑联盟基金会牵头,自2008年5月以来,在全国各地共开展了10余次救助活动,所募集的款项已达到1600万,全国各地共有1700多名唇腭裂患儿得到了免费治疗。

    胡荣党透露,我国新生儿唇腭裂发病率约为0.182%,“微笑工程”主要针对18岁以下、家庭贫困的唇腭患者,所有诊疗项目均按照免费的原则,除了整形手术外,还包括术前术后的正畸、语音矫正、牙科治疗、心理辅导等系列治疗,非温州地区的患者,基金会还承担了患者和陪同人员的住宿和交通费用。

    目前,已经有30余名唇腭裂患者报名,还有20来个免费的手术名额。主办方称,集中救治期间,所有患儿都需要经过前期筛查,再进行手术,若报名人员过多, 只要被确诊为符合救助的对象,在日常手术期间,也可免费为唇腭裂患儿进行治疗。医院公布了2个电话0577-88066081、0577-88855488,接受患者报名和市民监督。

    >>>新闻延伸

    一则真实的公益救助信息,如何成了“诈骗信息”

    经历了网络银行信息诈骗、虚假的“寻人启事”、朋友圈“面膜事件”后,微信用户对于缺乏公信力的信息,警惕性特别高。“微笑工程唇腭裂医疗救助活动”这则公益性十足的慈善项目,在网络上经过转发,最终竟演变成了一则“虚假的诈骗信息”。浙大新闻系副主任沈爱国、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张信国、鹿城公安分局警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网络谣言太多,为假新闻辟谣、证伪见多了,这次为真新闻辟谣的情况,还真是少见。

    1.以公益为名的诈骗时有发生 导致网民下意识持怀疑态度

      前天傍晚,公益性的“微笑工程”唇腭裂医疗救助活动在微信朋友圈的转发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质疑的声音,随后就变成了一条“虚假信息”、“诈骗信息”,对于这样的信息,昨日主办方、温州各大微信公众号急忙辟谣:公益活动是真实的、电话号码也是真实的。事件总算尘埃落定,但有网友指出,公益被抹黑,到底谁是帮凶?这样的事件,令人深思。

    针对该事件,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主任沈爱国老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他看来,公益事件公信力的减弱,其大背景需追溯到“郭美美引发的红会危机”,那时公益机构、活动的公信力受到了质疑,至今没有完全恢复。随后,网民无数次的爱心活动被真假莫辨的事件所戏弄,借公益信息而实施诈骗的事情陆续发生,以至于网民对于一些公益项目、正能量的活动,也下意识地持怀疑态度。

    2.第一手信息缺乏官方背景是公益活动被质疑的主因

    “如果主办方通过官方认证的微博、公众号或本地媒体平台发布该项公益信息,这则新闻就不会被误解了。”沈爱国认为,事件的发布方缺乏官方背景,这也是好事变尴尬的最主要原因。

    据了解,最早发布该公益项目的系主办方的工作人员。沈爱国认为,作为一个个体,属于自媒体,缺乏实名认证、官方认证的身份,新闻源头缺乏审核、把关机制,信息在被多次转发的过程中,网友无法找到有具有公信力的信息源,也就无法分辨信息的真实性,只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判断事件的真实与否。

    沈爱国称,每个人对新闻的理解都不同,很容易融入个人的判断、情感需求、个人隐私,从而出现理解偏差,个人在转发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把个人的意志、情感、意愿和对事件的理解融入其中,“符合自己需求的会持肯定情绪,反之则持否定情绪,生活经验积累的信息也会融入其中”。每次转发都会变成信息的重新解码、编码过程,影响了信息的主干。

    同样,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张信国老师认为,缺乏官方信息源令信息的真实性无迹可寻是网友提出质疑的主因。

    3.警方建议网友随手转发前最好先核实

    对于该事件,鹿城公安分局陈警官认为,当前网络诈骗事件常有发生,网民对微信信息提出质疑,也可以理解为网民对网络安全意识的提高。他建议,网民最好对信息进行核实后,再进行转发。

    陈警官表示,很多网络信息中,都涉及到电话号码、银行卡号或其他账号,对于信息中所涉及的电话号码,一方面可以拨打该电话进行确认、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拨打114或12580等查号平台,了解该电话号码的所在地或其他登记信息。一些诈骗行为,当地派出所已掌握相关信息,网民也可以向派出所咨询核实,“随手转发前,最好先核实”。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