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志愿者生命支持专业组”正式成立,该小组已有30多位“生命支持者”志愿者。目前,这些志愿者主要活跃在该院住院的肿瘤患者病床边,或进入患者家庭,陪患者解闷聊天,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成为“生命支持者”要过面试关
“临终关怀”只是这个小组的志愿者们工作的一小块内容。小组志愿者之一、温医大附二院肿瘤康复之家副主任林颖介绍,“临终关怀”会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负面影响或者消极暗示,所以她更喜欢把肿瘤康复之家的志愿者们称为“生命支持者”。“为患者的生活注入阳光,支持着他们继续前行,这就是我们‘生命支持者’的工作。”林颖说。
温医大附二院育英志愿者项目负责人黄济东说,目前“育英志愿者生命支持专业组”共有30多位成员,主要由温州医科大学检验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社会人士、该院的专业医护人员等组成。
“生命支持者”采用“低门槛进、高门槛出”的标准,光有热情和爱心还不足以胜任“生命支持专业组”的志愿工作。要成为一名“生命支持者”,首先要过面试关。面试会从承受能力、危机处理、社会观念几个方面来考察报名者的能力。温医大附二院为每一个想进入“育英志愿者生命专业支持组”的人出了一张面试卷,试卷满分50分,题目包括“如何面对肿瘤患者?”“突然得知亲人患了肿瘤方面的疾病,你如何面对和引导?”等,应试者只有答到40分以上,才有可能入选。
“希望更多有能力有时间的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来。”黄济东说。
“生命支持者”为患者“按需服务”
“生命支持者”要怎么开展工作?是否只需要倾听?实际上除了日常的照看护理、心理开导外,这些志愿者每次服务还要“做作业”——把每天的服务过程和内容及时记下来。例如服务过程中聊了些什么、病人的病情变化、病人的情绪变化等,记录需要尽可能详尽,甚至详尽到几点几分为病患倒了一杯开水、某天洗了一次头让患者很开心等。这些内容要写在小册子上,再整理成电子稿以便保管。
黄济东说,“作业”现在看起来好像没有太大意义,但日积月累后,这些小册子经过整理,就会像是一个人的回忆录,是对一个人生命的最后记录。遇到患者离开人世的情况,医院会把这本小册子交给患者家属,以供追思。
目前,“生命支持者”服务分为团队服务和单独服务。团队服务主要针对一些较为严重的患者,这些患者在生活及心理方面都有一定的障碍,团队服务者会按需为患者服务,争取以更多人的努力让患者配合治疗,并通过心理劝导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而单独服务则针对患者的特殊问题,让志愿者“一对一”为患者提供心理劝导,或是照顾患者起居等。
医护人员加盟让服务更专业
3月14日下午,林颖与同为志愿者的该院护理人员到管女士家上门服务,管女士患恶性胸腺肿瘤已9年。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除了常规的护理,她们还教患者家属怎么使用医疗设备,受到家属的欢迎。
林颖说,医院有不少医护人员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利用休息时间传播更多正能量给患者。和普通志愿者相比,医护人员有更多的医疗经验,对于患者的关照会更到位。与此同时,该院安排了护士学习肿瘤护理相关知识,让她们引导志愿者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王先生是温医大附二院的一名“生命支持者”志愿者。近来,他每天上午都会准时出现在“结对”的患者床前,陪这名中年男子聊天解闷。这名患者患多发性骨髓瘤1年多了,肉体疼痛和精神上的高压,让他经常情绪失控。王先生每天都努力开导患者,试图让他调节好心态,正视病情。经过努力,患者的脾气不再暴躁,也更愿意配合治疗。
林颖觉得,“生命支持者”服务的目标是协助病患及其家属获得最佳的生活质量,其照顾方式在患者生病早期也可适用,使抗癌治疗与症状缓解治疗可同时进行。良好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健康积极的心态对病情非常有帮助。
林颖说,该院倡导一些心态较好或者康复了的病友加入到志愿者队伍,让病友团聚,现身说法,以良好的心态感染正在治疗的患者,让患者走得安详。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可以拨打88002937或登录在线报名。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