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不断改善基础配套设施
  • 温州日报:“软硬兼施”,大医院显大智慧
  • 作者:孙余丹    通讯员单位:温州日报   编辑:小玲   字数:   浏览:2284
  •     本报讯 一年前,2012105日,附一医新院开门接诊,两个月试运行后,全面开诊迎客。当时,不论是市民还是医护人员,心里都有问号:这座浙南闽北单体面积最大的医院会怎样运行?医院变大了,医患的距离是否也会扩大?

        一年后,事实消解了疑虑:大医院有大智慧,新院内部流程、服务及设备改进,使就医更加快捷舒适。

        本报记者 孙余丹

    医院大了,智能建设加强

        “我现在来看病都是事先预约,掐好时间过来,不用排队挂号,缴费也直接用自助终端机,很方便。”在新院门急诊大厅挂号收费处,排长队的场景不复存在,家住新城的黄女士如是告诉记者。

        新院开诊之初,曾有不少患者抱怨“医院太大、科室难找、看病有点烦”。如今,记者在该院门急诊大厅里随机采访10多名患者,“方便”一词被频频提及。

        据介绍,附一医新院相继设立电子地图、指示牌、院内导航等,每个区域还配备了保安、导医及大批志愿者,保证患者随处可问询。此外,在门诊和病房的多个区域投放了自主研发的多功能自助服务200余台,以利患者就近使用。近期,还推出了住院费床边结算,出院的患者只需在护士站刷银行卡就完成结算。

        在急诊室,通过颜色划分出不同区域,以供急诊患者的检伤分类。“新院变大了,但科室间‘距离’反倒缩短了。”急诊科护士高洁泉告诉记者。

    病床多了,工作强度增大

        医院变大了,随之而来,是医护人员工作量的显著增加。

        与公园路院区相比,新院区面积约为老院的16倍。根据统计,新院目前开放床位达3335张,比老院翻了一番。

        同样增加的一组数据是医院的人手。三年前,附一医着手启动人才储备计划,培养了一批可以独当一面的医生。新院开诊一年来,新招护士700多人。目前,全院共有在岗职工4850人。

        病房外的走廊,笔直而漫长。有护士长坦言,每名护士负责的区域变大了,走的路自然更多了,平均一个月就磨破一双鞋。

       “患者多了,手术量成倍增加,负责的患者更多了。”在心胸外科,医生王珏说,科室里的医生遵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天两次查房。

        当然,市区的患者也不能落下。不少专家在新、老院两边坐诊,门诊从以往3个半天增加到5个半天。“每天都连轴转。”神经内科主任邵蓓说,手术和急诊的工作量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下半年,新院门诊住院患者较上半年有明显增加。”附一医院长陈肖鸣说,这体现了市民对新院从知道、认识到了解的过程。

    距离远了,公交配套跟上

        新院开诊之初,公交线路少、晚上路灯不开放、面积太大找不到科室等问题一度引来诟病。

        如今,公共交通已经成为市民到附一医新院的方便选择。

        经过一年的发展,专线直达新院的公交(含水上巴士)共有10路,另外还有10路公交途经新院。其中89路公交车行驶于公园路院区和新院区之间,成为院区专线。同时,为解决县域患者交通不便的问题,新院周边开通了县市区公交车站,瑞安、文成、苍南等三地患者实现了坐公交车去附一医看病。

        此外,新院在规划时就设计了生活休闲区域,目前已进入招商阶段。“医院的定位是服务2000多万的辐射人口,一定程度上能带动周边村的经济,实现创收。”陈肖鸣表示。

        市民期待>>

        市民陈女士:到附一医新院看病的人还不够多,很多设施的空置率比较高。而附一医老院还常常人满为患,应该进行合理调配,吸引更多市民去新院看病。

        市民何先生:附一医新院门口的路,白天时常堵车,晚上又有脏乱差现象。希望加强配套设施维养管理。

        林医生:希望抵达医院的公共交通能更加便利、快捷,并且加强交通管理。同时,希望医院后勤保障建设也能有提高,建设超市、体育休闲设施、咖啡吧等生活配套设施,不仅方便医生也方便病患。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