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不用再被耳痛、耳朵流脓和听不清的问题折磨了!” 10月29日,67岁的陈老伯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黄益灯的门诊复查时,难掩心中的喜悦。困扰他长达50年的耳疾,叠加甲型血友病、脑出血后遗症等多重“险境”,最终在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下被成功攻克,一场 “生命护航战” 画上圆满句号。
黄益灯(右一)用显微镜给患者做手术。医院供图
陈老伯多年来受到左耳痛、反复流脓、听力逐年下降的困扰,近1周来左耳疼痛加剧,无法入睡。为求彻底治疗,他找到黄益灯就诊。全面检查后,耳内镜显示陈老伯左耳道被巨大肉芽样肿物堵塞;CT检查提示,上鼓室、鼓窦、乳突腔存在巨大胆脂瘤,胆脂瘤已经破坏部分正常的颅底骨质,累及脑膜,破坏半规管规管骨质及腐蚀了正常的听小骨。
11月1日,黄益灯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诊断陈老伯属于严重的中耳胆脂瘤。“中耳胆脂瘤并非真正的肿瘤,却像白蚁啃噬木头一样,持续分泌侵蚀性物质,破坏周围骨质。” 黄益灯解释,患者情况紧急,若不及时治疗,胆脂瘤可能引发脑膜炎、脑脓肿等致命颅内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手术是唯一根治的希望。
然而,陈老伯的身体状况堪称 “布满暗礁的航道”,让手术难度陡增。最大的 “拦路虎” 是他天生的甲型血友病,由于体内缺乏关键凝血因子,术中任何微小出血点都可能发展成难以控制的“决堤”,淹没手术视野,引发面瘫、脑损伤等灾难性后果;11年前的脑出血后遗症让他左侧偏瘫、长期卧床,呼吸肌力量薄弱、咳嗽能力极度微弱,全麻手术后极有可能无法自主呼吸和排痰,面临痰液窒息和坠积性肺炎的风险;此外,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乙肝,如同隐藏的 “地雷”,随时可能影响手术安全与术后恢复。
面对这台高风险疑难手术,黄益灯团队与耳鼻咽喉科、血液内科、麻醉科等多科室专家反复评估,并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团队确定为陈老伯实施全麻下显微镜下乳突改良根治术、鼓室成型及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术。
术前,耳鼻咽喉科护士长吴程为护理团队细心监测与调控患者的血糖血压;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毕来喜率先精确调整凝血因子,为手术奠定安全基础。术中,黄益灯以轻柔精准的操作在病灶中稳步推进;麻醉科副主任医师胡明伦严密监控血压,实施精准镇静与气道管理,确保生命体征平稳;毕来喜则严阵以待,备好血浆与凝血因子,应对随时可能的出血风险。术后,在精心照护下,仅用 5 天时间,陈老伯就顺利出院。
黄益灯表示,合并基础病、特殊体质的患者并非手术 “禁区”,关键在于多学科协作制订个性化方案,术前充分评估风险、做好准备,术中精准操作,术后精细护理,才能为患者闯过 “雷区”,重获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