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中国网:守护即将消逝的窑火:叶脉研梦团深入叶垟村记录蛎灰古法技艺
  • 作者:周毅波、顾鸿涛、叶诗琳    通讯员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   编辑:方静含   字数:905   浏览:35
  • 7月9日,温州医科大学“叶脉研梦团”在平阳县叶垟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时,为探究曾被誉为“蛎灰垟”的叶垟村蛎灰产业的兴衰历程,实践团成员专门拜访了村中仍掌握该技艺的高龄传承人,并对蛎灰老建筑进行了实地勘测。

    蛎灰老建筑

    年近杖朝之年的老师傅向团队回忆起四十多年前叶垟村“窑火不熄、灰烟袅袅”的盛况。“选牡蛎壳要厚,砌窑要留风门,烧火看火色,出灰看湿度”,老人细致地比划传统窑炉的构造与火候控制要诀。

    蛎灰作为本地传统建筑材料,以其坚固耐水的特性,为无数家庭遮风挡雨。然而随着石灰的普及,该技艺迅速衰落。目前村中掌握全套工艺者已寥寥无几,即便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也多未见过蛎灰烧制,技艺传承出现明显的代际断层。

    在访谈中,老人坦言:“牡蛎灰比不上水泥方便,但它是祖先传下来的智慧。”团队成员详尽记录每一道工序,拍摄影像资料,他们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

    调研团队成员对话老师傅

    调研期间,叶脉研梦团还对叶垟村其他特色资源展开系统调研。该村依托优质河道水资源,建立起“河道+水塘”双模式养殖的包头鱼产业;家庭式柑橘农场与连绵的花卉基地也形成种植业互补优势,共同构成叶垟村多元的生态发展底色。

    参与访谈的队员深有感触地表示:"老人描述辨别火候、判断成灰质量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匠人对自然材料的敬畏和智慧。蛎灰不仅是建材,更是海边人民适应环境、利用资源的生动见证。"队员们认为,乡村振兴不能只注重产业和经济,而忽略深植于乡土的文化记忆与技术体系。另一名队员补充道:"我们不应轻易抛弃这样的传统技艺,而应积极寻求记录、保护与活化的路径,使其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

    从“全县最脏村”到“五星和美村”,叶垟村的蜕变折射出“千万工程”深远影响,而在产业兴旺、生态改善的同时,如何保存乡土记忆、延续传统技艺,也成为乡村振兴中亟待关注的课题。叶脉研梦团此次调研,不仅梳理出叶垟村的显性资源,更深入挖掘其文化基因,试图为乡村现代化路径注入人文温度。

    团队计划将牡蛎灰烧制技艺纳入后续研学课程设计中,使其成为叶垟村文化名片的一部分。让古老的智慧不被时间湮没,正是新一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特方式。

    实践团成员和村民合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