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物研发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征程中,温度不仅来自分子结构的精密设计,更源于科研背后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锚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定位,立足“做有温度的药物创新”理念,将科研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路径。
打造“第二课堂”
滋养“思政养分”
“攀登科学高峰,就象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李校堃院士在生长因子科普馆传递科学之声。
在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的中国基因药谷生长因子科普馆,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药学学科带头人李校堃化身“领读者”,与50余名大小学生在“药苑朗读者-科学之声”活动中共同诵读科学家传记《陈景润传》中的经典名言。活动现场,李校堃还为学生们筛选推荐了100部科学经典书籍,期望他们能从中感悟科学家精神。
据了解,“药苑朗读者-科学之声”活动是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思政育人品牌之一。一直以来,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致力于打破传统药学教育壁垒,巧妙融入“大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特色精心打造了“药苑?朗读者”“院士第一课”“教授午餐会”“红细胞宣讲团”等“第二课堂”品牌,通过讲述我国创新药研发历程中的民族精神、科学家故事,引导学生树牢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该学院还以临床转化成功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类创新药物研发历程为教学蓝本,通过“科研案例进课堂”“院士专家上讲台”等创新形式,构建起覆盖“药物研发全生命周期”的课程群,将真实药物研发场景转化为生动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实验室到病床”的系统思维。
构建“三维矩阵”
播撒“科学火种”
“同学们,在我们学校,有一群了不起的科学家和哥哥姐姐们,他们研究一种叫‘生长因子’的神奇物质,就像身体里的‘修理工’,能帮助伤口愈合……”近日,在海拔3000多米的四川省壤塘县寄宿制小学教室里,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的师生代表向孩子们讲述了生长因子奇妙之处。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学生宣讲员走进小学生课堂讲解科学用药。
这是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科普宣讲团为高原学子撒播科学火种的真实写照。
作为“大中小学生医药科普研学”思政项目的先行探索,自2023年以来,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组建“药奥秘你知道”医药科普宣讲团与“追光”科学家精神红细胞宣讲团,通过一系列跨越地域、贴近生活的科普实践,将晦涩的医药知识转化为趣味课堂与互动体验,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通过‘知识科普+精神引领’的双轨模式,不仅填补了偏远地区药学科普知识传播的空白,更以‘科学家精神进课堂’的特色环节,让科学报国的理想信念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长。”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委员、药学院院长林丽说。
据介绍,该学院还成立了志愿服务团,构建了“三阶递进”育人矩阵:为小学生开发“生长因子科普宣传包”,向中学生开放“医药科学实验体验课”,为大学生创设“药企体验式就业实践岗”。项目团队走进青海玉树、四川壤塘等西部希望小学捐赠2500余册科普书籍,并在知名药企建立实践基地,让科学教育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生长”。
据统计,从西部民族地区到东部沿海社区,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科普版图已覆盖6个省(区)的12所小学与10余个城市社区,建立科普宣传教育基地10余个,聘任大中小学生科普宣讲员100余名,累计完成 100余场科普宣传活动,形成“东部资源支援西部、城市经验反哺乡村”的立体辐射网络。
发起“肤生工程”
培养“医者仁心”
2020年,由李校堃院士发起、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肤生工程”在温州启动,项目旨在为全国深受创面问题困扰的弱势人群提供慈善救助服务。作为一项大型公益慈善项目,“肤生工程”已成为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助力学生成长、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的一部鲜活生动的教材。
李校堃院士带领师生投身“肤生工程”公益实践活动。
近年来,该学院组织学生参与“肤生工程”公益项目,师生带着自主研发的原创FGF类药物,赴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和各类义诊现场指导用药,在实践中历练“新药梦、仁爱心”。
据统计,自“肤生工程”发起以来,温州医科大学药学团队先后在青海、西藏、福建、陕西、浙江等6省(区)建立了78个创面救助点,与62家志愿者义工组织合作建立公益救助网络,受益者达6万余人。
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参与志愿服务,是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培养“医者仁心”的举措之一。
“这些志愿服务活动是学院拓宽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有效载体,也是行走的思政课堂。”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波表示,学院构建了“大思政”育人格局,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打造实践育人新范式,让师生们在实践中形成“医者仁心”的共识。
据介绍,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正以“科研+思政”双轮驱动的育人模式,培育出一批既具备扎实专业能力,又心怀人文温度与社会责任的药学创新人才,为我国药物创新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力量。“我们将持续深化师生党建思政品牌活动,让‘有温度的药物创新’理念在更多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王建波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