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校园纵横
校园纵横
  • 聚焦前沿,融合创新|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科技助残论坛——康复医学分论坛
  • 作者:高伊娜   供稿单位:医院管理处 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编辑:王书涵   浏览:77
  • 10月25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科技助残论坛——康复医学分论坛,在温州阿外楼度假酒店成功举行。下午13:30,会议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蒋松鹤教授与王雪强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主持人屠文展主任宣布会议开始,现场座无虚席。

    朱路文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分享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脑卒中康复干预新技术》,从多学科交叉需求出发,介绍了从经验到循证,跨学科证据支持,揭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脑卒中康复干预新技术,展现了传统康复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无限可能。

    许敬鹏教授(天津大学)带来了《无创脑机接口前沿进展》的精彩报告,介绍了脑机协同演进模型,国产脑机接口软件平台,脑机接口的典型应用,让在场观众对“意念控制”般的未来康复技术充满了期待。

    陈林教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围绕《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解析了利用低强度超声通过产生特定频率和强度的机械波作用于组织细胞,加速炎症期和骨折愈合期的修复,为骨关节康复提供了新的非侵入性治疗思路。

    崔文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则从材料学角度出发,探讨了《润滑与损伤组织再生》,介绍了润滑和损伤软骨再生的机制关系,揭示了创新研制可注射水凝胶微球在组织修复中的关键作用。

    卢明东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减重代谢亚专科发展》为题,通过强调体重管理的重要性,激励参与者科学减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多学科融合互助合作,开展了肥胖症肌少症临床研究以及肥胖症舌象改变与视网膜改变的临床研究,拓展了康复医学的疆界。

    罗志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在 《Multifunctional Hydrogel Interface for Neural Engineering》报告中,介绍了利用界面粘附策略,研发了组织粘附型水凝胶电极,实现神经电极和脑皮层组织及外周神经的紧密耦合,以及基于体内植入发电器件微型化柔性化、体外控制器件无线化可编程化策略,发展了超声波和电磁场等外场无线操控的微型可植入神经电刺激器件。为我们勾勒出利用水凝胶修复神经的未来蓝图。

    肖健教授(温州医科大学)以 《创伤修复与器官功能重建》 为题,介绍了利用纳米材料重塑脾脏微环境,将脾脏转化为胰岛生存和发挥胰岛生理功能的器官。以生长因子+多学科交叉为引擎,努力破解临床难题。以脾脏微环境重塑为核心,突破传统胰岛移植的技术瓶颈,为胰岛移植提供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潜力。

    胡霁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在报告 《Stress: From Brain to Organ》中,揭示了小清白蛋白神经元在自身免疫性脑炎中的关键作用及其机制。anti-NMDAR IgG会损害前额叶和海马中的小清白蛋白神经元,导致其形态损伤、突触功能降低、γ振荡异常,进而引发认知障碍。而激活前额叶的小清白蛋白神经元神经元能够有效逆转这种认知障碍,有望推动针对该疾病的新疗法开发。

    蒋松鹤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再次登场,以其深耕多年的研究 《智能反馈:打开人体多元调控的奥秘之门》,通过智能反馈步态姿势评估系统,智能反馈数据库,智能反馈大模型,寻找适合自身条件康复训练和健身运动组合,再一次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陈海丽主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从神经元到自我——精神运动感知觉的脑功能图谱》为题,描述了精神运动感知觉是一种统一的过程,大脑通过发出运动指令(精神)并预测其感觉后果(感知),来理解世界和自身,为理解康复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崭新的图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