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温州,春光正好。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微笑病房”,迎来了4名特别的孩子——他们从4500米海拔的四川甘孜州理塘县而来,最小的只有2岁,最大的14岁。因为唇腭裂,他们羞于微笑。这一次,他们跨越千里,为“笑”而来。
4月15日,“2025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善行理塘”公益医疗行动正式启动。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会长何纪豪专程赶来探望,与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荣誉会长、附属口腔医院组织员麻健丰教授,附属口腔医院党委书记潘乙怀,温州市世界温州人服务中心主任陈偲偲共同共同为孩子们送上书包、玩具和温暖的问候。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医护为迎接这批唇腭裂患儿,特意布置了病房,更显童真童趣,希望为他们这次“寻笑”之行增添来自温润之州的温暖。
高原的“微笑使者”
此次入院的4位患儿,由理塘县人民医院的眼科医生格乃桑登一路筛查、陪伴而来。作为高原的“微笑使者”,11年来,他走村入户,为偏远地区的患者建立档案,努力为他们争取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14岁的小措(化名),是这批孩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两年前,她陪奶奶参加白内障筛查,格乃桑登注意到她上唇的异常,通过触诊,他判断她可能是先天性唇裂。“我带你去温州,那里有免费治疗的机会。”他为她建档,留下了名字与联系方式。
这个约定,等了两年。今年4月9日,小措的父亲终于接到了那通电话。他在电话那头反复确认,语气颤抖。他说,孩子爱跳舞,但从不敢笑。为了遮掩,她在学校常常戴着口罩。小措一家共8口人,平日靠种地为生,“手术”对他们来说,曾是遥不可及的事。“谢谢温州人给我女儿一个机会。”
在“微笑病房”里,何纪豪听完小措的故事,轻轻抱了抱她,小措轻轻转过头,用手背擦了擦眼角。
温暖的“微笑”约定
另一张病床上,6岁的小木(化名)正在蹦蹦跳跳。见到医护志愿者们,会普通话的小木会主动地和大家交流,甜甜地对着镜头比“耶”,可能是因为热闹、温馨的氛围,她天真、活泼的性子展露无遗,让现场平添了不少欢声笑语,但医护们也可惜漂亮、爱笑的小姑娘有“唇腭裂”这样一点小遗憾。
据了解,小木曾在当地接受过一次唇部修复手术,但因家庭经济拮据,后续治疗中断。这次,她终于等来治疗的希望,家人几乎喜极而泣,活动现场,医护们也向小小的小木保证,这一次一定不会让爱笑的她失望,美美地回家。
双向奔赴的“微笑”
病房内,暖意融融,藏语和汉语交织。医生和志愿者们耐心翻译、解释,尽量让每一句关怀都被听见。家属们虽然语言不通,但一句句“谢谢”,传递着真挚的感激。
格乃桑登站在人群旁,望着那些他亲手筛查、一路陪伴而来的孩子,嘴角泛起一丝笑意。他知道,这一程,不只是一次治疗之行,更是孩子们走向新生活的开始。
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曾多次前往理塘县,为当地患儿送去“微笑”,也委托“微笑使者”格乃桑登筛查当地符合条件的唇腭裂患儿,并分批来温救助,这一批孩子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陆续接受手术治疗,迎来属于他们的“圆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