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Media reports
  •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
  • 温州日报: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
  •   来源:新闻中心 温州日报   编辑:黄佳丽 高拓   浏览:4343
  • 王中林

    科思技术研究院为何选择温州

    昨天下午,作为我市新引入的又一科技重器 — —科思技术研究院在浙南科技城正式揭牌。这一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何选择落户温州,又将为温州发展带来什么?记者昨天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科思技术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王中林院士。

    记者:温州有哪些特质吸引了科思团队决定将科思研究院落户温州呢?

    王中林:首先,这个要从科思学者说起。改革开放初期,由李政道先生发起的科思项目在1979年至1989年间,专门选拔、派遣优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攻读物理专业研究生,可以说,这个项目是送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的先驱项目。10年间,总计有915位中国学生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40多年过去,这些学生都已经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专业学者,并取得一定的成就,正是回馈国家和社会的时候。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现在正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且温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科技与教育,迫切希望提高温州的创新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科思团队与温州一拍即合。从去年6月开始,双方经历了一年多的磋商,将这件事定了下来。一年多来,我曾先后7次来到温州,每一次的磋商都取得重大的进展,直至今天正式揭牌,一切都很顺利。我相信,科思技术研究院、科思奖、科思产业基金将来都会成为温州链接世界的极好平台。

    记者:科思技术研究院今后会在哪些领域与温州展开合作,都有哪些目标?

    王中林:科思技术研究院今后主要会在产业升级、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领域与温州展开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科思团队希望与当地高校合作,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尤其是在博士的培养上,希望将来有越来越多的博士人才能选择落户温州。同时,希望通过科思研究院这一平台,能孵化出新的企业在温州生根发芽,并完成对部分现有企业的升级改造。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平台,能吸引更多的科思学者和其他学者来温州干事创业。的确,从教育着手是会比较慢一些,但是现在不做的话,未来就更赶不上了,所以要把人才培养这件事尽快落实。

    记者:本次科思研讨会的主题是“从科学走向产业”,您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王中林:科学和产业是相互联系的,但两者之间有鸿沟。基础科学的发现要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产业成果的落地要回归祖国的大地上。这两者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如何把它们衔接上,就是科思技术研究院要干的事。把科学概念,通过研究院的孵化,推广应用到产业实践,从而造福于人民。从0到1是科学要干的事,从1到100是产业孵化和工业应用能做到的事,而这就是未来我们要走的路。

    宋伟宏

    期待学科和项目的完美嫁接

    19岁毕业于中国重庆医科大学,后获聘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加拿大老年痴呆症首席研究员、汤森老年痴呆症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他一丝不苟的神情蕴藏着睿智,言谈间又不乏风趣幽默,他就是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温州医科大神经精神和老年医学及儿科学首席科学家宋伟宏。
    “把学科和项目嫁接起来,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科、科技、人才的整体发展和提升。”宋伟宏受邀参加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畅谈科研心路。

    走出国门走不出的中国心

    宋伟宏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世医家庭,1978年考入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年仅14岁。后获美国攻读神经心理和行为遗传学硕士学位。取得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神经医学博士学位后,后受邀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就职。在中、美、加一流的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中,宋伟宏的事业逐渐展开,其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学成的宋伟宏一直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贡献力量。他认为,要促进祖国医学相关领域水平的提升,关键是培养中国本土的专家,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

    团队的成长才能带动领域的进步,由他向加拿大政府建议的“中国—加拿大白求恩健康科学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被加拿大国立卫生研究院确定为最重要的国外留学生资助计划之一,极大推动中加学术交流和青年学者培养。为了加强中国“985”大学与国际一流大学在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方面的合作,宋伟宏又促成“国际大学校长研讨会”,为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高端、有效的世界级平台。

    多年来他坚持推动加、中两国间的教育和科技交流与合作。带领团队攻关、引导工作站发展、参与学术交流……目前,经他运作促成的医学、生命科学合作项目已有近150个,他也因此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科研要开放心态开拓思路

    宋伟宏大学所学专业是儿科,后成为老年痴呆病例研究的专家,跨专业的研究似乎并无关联,但在他看来,它们都是攻克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症状。除不到1%的患者为遗传性,绝大多数均为后天患病。2017年宋伟宏率团队获得惊人发现,如果胎儿或新生儿没有获得足够的维生素A,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大脑病理变化很可能在婴儿尚在子宫内或刚出生后就已开始,这一成果获学界高度关注。宋伟宏在老年痴呆症研究上获得突破性发现,成功推动加中医学合作研究计划。

    该如何进行有效预防呢? “用脑是预防痴呆症的好方法,大脑是指挥中心,它需要养分,通过深度学习有助于脑细胞的活跃,同时要有一定的社交圈。”宋伟宏分享说,要保持良好心态,进行适当运动,目前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症有效的预防措施还是运动和智力训练,而手是人类神经感觉最为敏感的部位,神经纤维也最集中。动手后脑循环会发生改变,手的动作形成大脑新的兴奋点,有利于理解、记忆和思考。

    宋伟宏表示,攻克阿尔茨海默病是他毕生的心愿,他希望能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特异性的生物学或心理学指标,实现疾病的早期预测,并开发出一些干预药物或手段,延缓症状加剧的过程。 “做科研最需要的就是好奇心和持久性,要以开放的心态、开拓的思路进行多学科交叉。”在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科学研究,他享受其中。

    期待学科和项目的完美嫁接

    这是宋伟宏第四次来温,而这次的身份有了不一样的转变,他成为温州医科大神经精神和老年医学及儿科学首席科学家。宋伟宏坦言,飞越大半个地球的这场归来,令他对自己所热爱与从事的科研工作有了更深的体悟。

    “温州医科大学拥有很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有高等研究院和卓越中心作为引才特区,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一系列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平台。”宋伟宏说,阿尔伯塔是加拿大医学教育的领跑者,希望双方创新办学模式、提升办学质量,将国际化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双一流建设,引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卓越科学家。

    问及如何看待温州举办青科会,宋伟宏笑着说, “温州是民营经济发祥地,峰会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吸纳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提供了一个难得机会,为温州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动能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希望青科会期间吸引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以各种形式加盟。希望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能长期驻会温州,让浙江、让温州能一直保持与世界前沿科技的紧密联系与直接互动。”宋伟宏也希望自己能借青科会之机,更好地与科技“大咖”间的学术探讨与交流合作,他认为把学科和项目嫁接起来,能更好地带动学科、科技、人才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李校堃

    青科会为温州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青科会将为温州发展吸纳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提供了一个难得机会,给温州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参加2020青科会的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

    在李校堃看来,未来温州不仅要发展成为人才的制高点,更要是科技和高技术产业的制高点,要让世界看到温州在这个领域的希望和未来。

    期待更多学科与国际接轨

    在本次青科会中,温州医科大学作为主会场承办了多场国际性的高端论坛,包括大健康论坛、大学创业世界杯全球总决赛、科学之夜(菠萝科学奖)、国际青年女科学家论坛访谈等。 “世界级的青年科学家盛会能够在医科大学校园召开,对我们学生和老师,以及年轻的学者都是非常难得的机会。青年科学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将会在学生心里种下更多科研的种子。”

    李校堃认为,很多较大的科技创新、较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突破都是在青年时期产生、发现的。因此,形成一个对年轻科学家发展有帮助的氛围,发挥年轻科学家的创造力和活力对我们国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要想更加重视对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培养,创造更多从事科学发现、科学研究的条件。让更多人进入到科学的道路上,应该给他们提供跑道、提供资金、提供机会。

    “温州医科大学拥有很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有高等研究院和卓越中心作为引才特区,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一系列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平台。”李校堃希望青科会期间能吸引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以各种形式加盟,期待更多学科与国际接轨,为温州医科大学注入新活力。

    大健康产业建良好平台

    去年召开的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内外院士专家、著名青年科学家及国际科技组织负责人论剑全球前沿科技,为温州创新发展带来金点子的同时,也促使更多青年科学家同温州高校、企业进行对接。

    “相信今年会有更多成果,包括人才、高校学科的对接,以及企业产品项目的落地等。”李校堃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
    后,人们对生命健康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规划。工业发展、技术飞跃,都离不开如何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如何提高人们的健康质量。 “我认为健康领域前途无限广阔。如好的医疗装备、信息化系统,药物等,很多领域都可以在大健康领域找到高附加值的落脚点和重要的应用市场。”李校堃如是说。全球范围疫情,让公众提高了对健康的认识,在此背景下,对大健康领域人才环境建设、疫情后如何重构大健康领域体制机制,都将有深远影响。

    李校堃说,温州的经济、人文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基础,也为大健康产业搭建良好平台,通过建立高能级科学平台,可为高水平成果转化提供源头。政府、企业、高校、科学家四位一体,为科技发展厚植沃土,打造创新生态雨林。

    未来科技数字化经济

    高铁时代的来临为温州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良好的高教资源,高端人才和大资本的融合,将为温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李校堃认为,新冠疫情后科技重新布局,除了大健康领域,数字经济也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一直以来,数字经济在浙江有着良好的基础,未来随着中国5G、6G信息化、标准化、数据化,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信息红利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新冠肺炎疫情在挫伤世界经济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数字技术的崛起。

    “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广泛应用,对促进各国经济稳定、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提供了经济发展危中取机、化危为机的可能,也提示了通过技术、模式创新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跨越的历史方向。”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是关键因素。温州如何更好地聚才引才?李校堃认为,除了政府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牵头建立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机构,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外,各大院校、科研机构也要搭建多类型、多层次引才聚才平台,为世界各地的温州产业提供人力资源,通过推进文化与资本的大融合,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输送更多科技人才。

    吕帆

    为青年人才创造多元化成长“土壤”

    人物名片:吕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问:听说您刚刚被久负盛名的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评为 2020 年杰出校友,表彰您在推动眼视光学专业发展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您能不能谈一下您的感受?您对中国眼视光未来的发展怎么看?

    吕:这对我而言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因为新英格兰视光学院自1894年建立以来,新英格兰视光学院一直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视光学的教育与学术中心,在视光学教学与科研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再加上今年国际局势较为复杂,能拿到这个荣誉,意义非凡。我国眼视光这30年的发展有目共睹,我认为不仅做到了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而且已具有前瞻性,将“主动眼健康”提到了更前面的位置,在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人们对眼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因此眼视光这个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好。

    问: “科技的未来在青年”,对于青年科学家的培养,您有哪些高见和期望?

    吕:我认为无论是对青年科学家或者说是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高校,很多社会其他领域或平台也应该营造培养人才的氛围,让人才能够在多元化的“土壤”里成长。

    问:今年峰会的主会场设在温州医科大学,同时在温州医科大学还设有多项核心子活动,这对你们学校而言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吕:这场峰会主会场设在温州医科大学,我们全校师生都非常兴奋,这不仅是一次展示的机会,更是我们学习开放的机会。因此,我们会让全校的年轻学者和师生都参与到这场盛会中,展现我们的青春、热情、探索,以及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亮点。

    问:结合您的研究领域,您认为未来五年,浙江需要在眼视光领域重点布局哪几个方面?

    吕: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我们眼睛所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老百姓如今对视觉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医疗服务就要针对需求、解决问题。第一就是做好人才的培养,而且在培养的过程中还要进行推广,目前我们温医大眼视光学院已向全国21所医科大学进行了推广,希望有更多的高校能进行这项工作;第二是医疗服务模式,如今人们对眼健康的要求,单单“看见”是远远不够的,要“看得清楚、看得舒适、看得持久”,为此我们提出了“全程全面眼保健的医疗服务”,希望有更多的老百姓能享受到;第三是科学研究,目前我们人体各个器官包括眼睛,都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这“三部曲”是我们今后一定要做的。

    林灼锋

    青年科学家难在“定方向”贵在“坚持”

    人物名片:林灼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奖者,温州医科大学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研究所主任,博士生导师

    问:结合自身经历,您认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林:我认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努力方向,在朝这个方向前进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
    一些小的调整,但要保持大方向一致。在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做研究确实很难很苦,我也曾经有两三次想过要放弃,但一路坚持下来后你会发现,你的方向会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清晰。相反,如果你遇到一两次挫折便要放弃,那么最终会发现自己与之前确定的方向越偏越远。

    问:此次峰会您带来了哪些议题?

    林:这次我的团队带来的议题是“生长细胞因子与代谢性疾病”,我们会将近期的一些研究进展与大家进行一个交流,如生长细胞因子与代谢性疾病之间的研究,从基础到开发,再到临床。我希望通过这次峰会,能吸引更多的该领域学者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共同研究探索。

    问:此次是温州第二次举行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从去年看来,您觉得该峰会给温州带来了什么?

    林:首先对于我们温州医科大学来说,在去年的峰会后,有许多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青年科研人员来到我们学校进行交流工作,这就是青科会给学校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温州来说,通过举办青科会,得到了更多的交流,也通过交流发现了我们发展的新起点,以及与世界发展新起点的结合。

    问:结合您自己的领域和工作实际,您觉得对青年科学家的培养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林:从我目前的岗位来说,培养一个青年科学家,不单单要给他们带去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各种条件和平台,并解决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科研上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能更安心,也更愿意在温州工作、学习和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温州医科大学版权所有 浙ICP备12004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