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温州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目光——龙港撤镇设市改革迎来一周年。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中国首个“镇改市”,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探路先行的龙港,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改革答卷。
而下个月,温州将赢得全球瞩目——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计划于10月18日至19日在温州举办。继2019峰会在温州成功举办并落地一系列成果后,“商行天下”的温州人与“智行天下”的科学家,将在2020年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人们拭目以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弄潮儿”的温州并不缺乏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这是温州享誉内外的金名片。进入新时代,历经蛰伏与沉淀的温州,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聚光灯下,以奋战奋进的姿态,再度迎来“高光时刻”。
站在舞台焦点的底气,源于温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迸发的创新活力,源于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激活的发展潜力,源于深化一系列国字号改革释放的变革动力,源于坚定不移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的战略定力,源于2019年GDP重返全国前30强蓄积的强劲实力……从深层次来说,是温州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源”,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续写新时代温州创新史所呈现的发展新态势。
近日,人民网城市人文影像系列短视频《城·事》摄制组来到温州,探寻这座城市高举改革大旗、大开开放之门、强化创新驱动的“发展密钥”。
把创新动能育得更强
壁虎断尾为何还能再生?现有糖尿病为何药物不能根治?为什么有些人脱发后还能再生、有些则不能?……一连串问题,都可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领衔的“细胞生长因子”课题中找到答案。
作为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细胞生长因子”是生物药物研发的重要切入点。李校堃带领科研团队潜心于此,走出了一条基础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道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开发为临床药物的国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陈翔 刘伟 摄
从当年的纽扣、拉链,到如今的“生长因子”,从不被世人看好,到领跑全国、闻名世界,感慨之余,李校堃认为,“温州人精神”为创新创业创造注入了持久而强大的力量。温州市委市政府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之间找准最佳结合点,更是为创新厚植了土壤。
作为温州“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的“塔尖”工程,由李校堃领衔打造的重大科研转化平台“中国基因药谷”,获得了20亿元的政府投资。目前该项目施工进展有序,并将作为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主要献礼项目,先行区于今年9月底正式投用。
创新的灵魂,是科技和人才。在从低端到高端、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转型路径中,温州不断“破题”,出台“传统制造业重塑计划”,打出八大行动组合拳,找准突破点、打造引爆点、占领制高点,以创新催生产业裂变效应,跑出了转型升级加速度。
曾有着“创新洼地”之称的温州,正呈现科技创新“高原崛起、高峰凸显”之势。国科大、浙大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开花,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光子集成创新研究院签约启动建设;北斗产业基地、中国眼谷·中央孵化园、大唐5G等标杆性项目加快建设……近年来,温州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积极培育新动能。
有一组更直观的数据——通过深入实施“百企上市、千企上规、万企上云”计划,2019年温州“小升规”和省级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培育企业数均居全省第一,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居全省第二。
今年疫情发生后,温州率先启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和千企智能化改造行动,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渡过难关。上半年,部署实施“制造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新增智能化改造项目881个、“上云”企业5258家、工业机器人1416台、5G基站4812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全省第一。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9年,温州顶尖、领军人才增幅169%、198%,本科毕业生连续两年增长60%以上,本土培养院士实现零的突破。
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孵化器是承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成果落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就在前不久,温州再次向世界青年英才发出邀请函:金秋10月共赴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这一世界级科学盛会,为温州搭建了科技创新的新赛道,让“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与“勇攀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在温州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交汇交流,碰撞融合。
瓯越大桥见证温州在新时代续写创新史、再创新辉煌。倪前辉 摄
当下的温州,正紧扣“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抢抓“后疫情”时期的政策窗口机遇、发展倒逼机遇、新动能培育机遇,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向高端智造攀升、向创新驱动转换、向现代治理转型。
瓯江之畔,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源”正开足马力,驱动温州在新时代续写创新史,再创新辉煌。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