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我校的教育国际化一直走在前头,学校眼视光学科的创立、发展直至成为一张金名片是学校开放办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随着省内外高校越来越重视国际化发展,教育国际化竞争逐渐浮上台面。面对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形势,五年来,我校拧紧发条,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尝试和突破,系统、整体地推进教育国际化,取得了显著的实效,成果不断彰显。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三步走”战略
2014年是学校“教育国际化”年。学校在工作报告中首次单独将教育国际化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抛出,将“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为学校谋求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作为2014年的一项主要任务。随后,全校上下头脑风暴,总结此前的开放办学成果,梳理其中的不足,探讨如何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进入全方位、多层次、重实效的发展新阶段。
同年,学校研究出台《关于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意见》,确立教育国际化“三步走”战略。并调研出台《学生出国(境)管理暂行办法》《研究生出国(境)管理暂行办法》《境外学习及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国际化发展政策措施,在机制体制上理顺关系,扫除障碍。
同时出台激励机制,学校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教育国际化发展,鼓励学院申请资金投入国际化项目。制定《本科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奖励补助办法》《自费来华留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审暂行办法》,为学生海外学习及留学生来华学习提供奖学金。并推出《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二级学院进行纵向目标管理与横向评分排名,建立起二级学院教育国际化指标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激励与约束并重。
开放办学,课程与国际接轨,试水境外办学项目
近年来,学校既积极与国际接轨、又充分考虑本国、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教材更新换代更重视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生需求,广泛借鉴国外优秀教材,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精神,符合岗位胜任力需求的教材。
通过构建全英文教学体系、加强国际化品牌专业建设、加强国际化课程群和教材建设、加快留学生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专门配置管理机构等措施,国际化课程建设亮点频现。其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全英文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2014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口腔医学专业自编12部外文教材,并入选浙江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眼视光医学专业完成眼科学英文版教材的编写任务,并在研究生教育、本硕连读专业实现100%使用双语教材。课程《Dental Anatomy》《Systemic Anatomy》入围省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人体解剖学》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学校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五年里,在继续做好与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联合培养眼视光学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等已有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与美国托马斯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顺利启动与瑞典隆德大学合作举办的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与美国太平洋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展IDS(International Dental Studies)培养项目。2010年10月,学校联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眼视光学院在曼哈顿中心区繁华地段建立第二所孔子学院,结合两校优势特色学科,开展眼视光、中医药、中国语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办学,目前与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齐头并进,均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了广泛赞誉。积极推进境外办学,与波兰卢布林医科大学合作举办温州医科大学波兰华佗学院,目前该学院国际临床医学联合培养项目已进入筹备阶段。
五年来,学校新增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瑞典隆德大学等世界百强名校在内的校级友好合作院校26所,院级友好院校及机构21所,与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国(境)外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已达百余所。
教师国际化,“国际化本土师资”与“引进海外智力”并行
学校重视教师国际化,通过发挥政策导向,申报职称的专任教师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与教师聘任、职称晋升挂钩;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资助教师参加公派出国研修项目;加强管理干部和从事留学生教育人员的海外培训、交流等措施,鼓励本土教师“走出去”。五年来,学校利用政府资助、校际交流、学校资助等多种渠道,共派出1051人次出国(境)交流、专业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科研合作研究等,其中具有出国(境)访学3个月以上经历教师261人。
同时,学校开办全英文授课教师培训班,定期组织各类教学培训活动,如英语口语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教学方法培训;聘请研究中外文化差异、英语教学法、拉丁文教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授课等,培养教师全英文授课能力。学校共举办10期留学生全英文授课教师培训班,近400名教师接受培训,其中,眼视光学院已拥有了一支有100%海外留学背景、英语能力强、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2015年,学校3个团组53位教师赴国境外进行整合医学、PBL教学法培训,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授课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校大力推进师资引进国际化,想方设法引进海外人才及海外智力。五年里,学校共聘请或邀请长短期外专外教来校讲学、科研指导776人次,引进海外博士全职来校工作50余人,1位外国专家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7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3人入选“省千人计划”。外国专家获政府友谊奖30项,其中国家友谊奖1项。几乎所有的学校优势科研团队,都有外智参与合作。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终身教授莫萨·穆罕穆迪教授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生长因子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国际高登会议FGF分会的全球主席,在他的指导下,我校建立了浙南地区第一个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并依托该中心在多个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了多篇原创性论文,招收了9名硕博士研究生,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外科主任威廉·斯科特·梅尔文教授带领美国顶尖医疗团队来温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开展中美医疗教育、科研、临床合作,先后发起成立了“中美微创技术培训教育研究所”“中美微创外科治疗中心”。
教师国际化,“国际化本土师资”与“引进海外智力”并行,也极大地拓展和推动了教师学术交流的国际化与科研合作的国际化。仅2014年,我校就与国外大学和机构共同成立了温医大-英国利物浦大学眼生物力学研究中心等12个中外共建研究所、实验室、机构等。我校眼视光学院与日本美尼康公司合资成立的欣视界公司申报“2014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立项,实现了我校高新区技术企业零的突破。由美国雷赛科技股份公司提供技术及人才支持的温州医科大学雷赛公司成为我国首家在屈光手术装备领域完成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本土企业。五年里,学校与国境外机构共开展科研合作研究32项,主办、承办国际转化医学大会等高层次国际会议达23场。
学生国际化,“走出去”交流与“迎进来”培养并举
“在学校做了两年的研究,我们都是在细胞或者菌体里面表达蛋白,第一次接触昆士兰大学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的体外蛋白表达系统,所表达的蛋白很单一、纯度也很高,有助于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和效率。”2011级临床医学4班陈弟2014年暑假出国交流学习,深有感触。“世界那么大,要多出去看看”,学校积极推行激励政策,扩大学生交流渠道,鼓励学生“走出去”。五年来,利用友好院校、校友、社会力量等平台和资源,共派出学生出国(境)交流1100人次,新增学生海外交流项目35个,项目涵盖了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层面,形式涵盖临床实习、交换学习、暑期科研、暑期课程学习、文化体验交流等。今年,学校还出台了《学生海外培优计划》,首次选拔150位优秀本科生、研究生,为他们量身制定英语能力、人文素质、科研、海外交流等一揽子培养计划,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同时,学校十分注重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开展博士联合培养或博士奖学金项目,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学校与瑞典隆德大学开展了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共同开展了“周健研究生奖学金”项目,与英国布莱顿大学开展了药学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韩国国立全南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并在与各合作院校的交流探讨中,逐步形成了适合我校情况的博士联合培养方案。
学生国际化,学校一方面让本土学生“走出去”,一方面敞开怀抱欢迎来自全球各国的留学生,将目标定为培养国际医学人才。2006年,学校设置国际教育学院,面向全球成建制招收医学学历教育留学生,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留学生,2013年招收博士留学生。学校狠抓留学生教学质量,积极培养留学生英语授课师资,50%的主讲教师具有海外工作或学习经历。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通过教育部评估,两次获得“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14年被评为“浙江省留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目前共有690余名来自五大洲55个国家的在校留学生,毕业留学生人数308人;留学生类别扩展至自费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校级奖学金生、孔子学院奖学金生(非学历)四大类别。多专业、多层次共同发展的留学生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