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世纪50年代,浙江建德千鹤村的妇女们率先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枷锁,走出家庭、走向田间地头,投身农业生产劳动,倡导男女同工同酬。
妇女投身农业生产画面
为深入学习领悟新时代妇女精神,推进“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合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步伐,日前,温州医科大学“红袖联心鹤伙人”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走进建德千鹤村,深度探访乡村农文旅蓬勃发展背后的“她”力量,溯源“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精神传承。
实践团成员参观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
踏入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成员们感触颇深。从扎根群众、解放妇女的童润蕉和胡采薇同志,到推动城镇建设、引领村民共富的党员干部王丽娜以及助农带货的“90后”村播洪雯雅,馆内的时光视频廊道、历史文献资料、实物雕塑、油画作品,详细展示了千鹤妇女从抗争到“顶起半边天”的奋斗历程。
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妇女雕像
千鹤村优秀妇女代表
青砖黛瓦间的宋风遗韵、三江口的风月无边,驱使实践团成员们自千鹤村沿新安江探寻而来——这是承载着千年州府记忆的严州古城。青石板路串联起总府街的斑驳门楣,梅花形雉堞的古城墙倒映在江河汇流处,范仲淹在此写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祠堂记,而深巷里留存的绣坊旧址、民国女校碑刻,仍在讲述着古代绣娘以丝线编制生活的韧性与近代新女性冲破礼教的勇气。从千鹤村田埂间同工同酬的呐喊到流淌在街巷肌理中的执着,一代代女性的身影让这份挣脱束缚的“她”力量跨越时空接力,愈发鲜活。
乡村要振兴,农村妇女的就业质量不高是亟待补齐的短板,而传承多代的千鹤妇女精神,正是引导妇女创业就业推进共同富裕的核心动力。如今的千鹤村,街巷井然、风情浓郁,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为村内妇女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提供保障,已跃然为我省第三批省级未来乡村。“她宿”“千鹤书房”“千鹤一碗”见证着众多“千鹤嫂”践行“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妇女精神,用实际行动打造千鹤村特色品牌,撑起了乡村振兴半边天。
千鹤村游客打卡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