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潮新闻:花季少女体重骤降30斤的背后:警惕神经性厌食症
  • 作者:毛蒙蒙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一医院 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编辑:方静含   字数:1636   浏览:216
  • 清晨的儿科病房里,一名坐在轮椅上的少女显得格外安静。她叫小玉,13岁,身高1.52米,体重却仅有20公斤,身体质量指数(BMI)低至8.7。

    过去4个月,小玉开始抗拒进食,体重骤降了15公斤。“我害怕变胖。”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揭示了她正经历一场严峻的健康挑战——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认识神经性厌食症:不只是“不想吃饭”

    这是一种以“极端节食、体重恐惧和体像障碍”为核心的生理心理疾病,被喻为“舌尖上的精神战争”。其常常伴随强烈的失控感:即便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不够瘦”,这并不是简单的挑食或减肥过度。

    身体的求救信号:早期识别是关键

    身体的求救信号:

    1. 行为异常  

    - 与食物相关的行为:过度计算热量、切碎食物拖延进食、偷偷倒掉饭菜。  

    - 补偿性行为:过度运动(如深夜跳绳)、催吐行为、滥用药物(如泻药、利尿剂、减肥药等)。  

    2. 生理警报 

    - 体重短时间内显著的、不健康地下降(低于正常范围15%以上)。

    - 少女月经停止(男性性功能减退)、皮肤苍白干裂、指甲脆弱易断。 

    - 经常畏寒、手脚冰凉,心跳变慢(<60次/分)。 

    -频繁的感到头晕、疲劳,精神不振。 

    -消化问题:如便秘、腹胀。

    3. 心理特征 

    - 对体重/体型执着的关注:一天多次称体重,对微小波动都非常紧张、害怕,甚至恐慌。

    - 社交回避:拒绝参加聚餐等社交活动,常以“吃过了”等借口掩饰进食行为。

    多重因素交织:病因的深度解析 

    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社会文化压力:社交媒体过度宣扬“完美身材”标准(如“BM风体重表”“反手摸肚脐”等),网红们节食打卡的推波助澜 ,无形中增加了压力。 

    -神经生物学因素:血清素、多巴胺功能紊乱,可能放大焦虑。  

    -心理因素:追求完美主义(在成绩优异者中更常见)、创伤经历(如校园霸凌等) 都可能成为诱因。 

    -家庭环境因素:过度控制或批判性的家庭、不恰当的沟通也可能产生影响。 

    无声的侵蚀: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神经性厌食症对身体各系统会造成毁灭性打击,其影响程度远超想象:

    心脏系统: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源性猝死(极高致命风险)。

    神经系统:可能导致脑萎缩,影响记忆力和认知功能(高风险)。

    骨骼系统:骨密度急剧下降,年轻患者骨质疏松程度堪比老年人,极易骨折(高风险)。

    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大大增加(中高风险)。

    其他系统:消化功能衰竭、内分泌紊乱、电解质失衡等。

    冰冷的数据警示:神经性厌食症在精神疾病中致死率达5%-15%,甚至超过抑郁症,是一种被严重低估的致命威胁。

    生命重建之路: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核心

    战胜厌食症是需要专业团队和家庭共同参与的持久战

    1. 紧急营养支持:生命线 

    -何时需住院:BMI≤14或血钾浓度低于2.5mmol/L 等危险情况时,必须立即住院治疗。 

    -科学恢复体重:采用“阶梯式增重”策略,目标每周增加0.5公斤-1公斤。恢复过快易导致“再喂养综合征”,引起电解质急剧失衡。  

    2. 心理干预:康复的核心

    - 认知行为疗法(CBT-E ):这是针对进食障碍设计的最有效的心理疗法之一。能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厌食的错误思维和行为模式,重建健康的饮食观念。

    - 家庭治疗:对未成年患者至关重要。引导家庭改变互动模式,支持和参与治疗,能显著的提升治疗效果(研究显示有效率可提升40%)。

    3. 药物治疗:辅助 

    抗抑郁药(如氟西汀等)有时用于缓解伴随的焦虑、抑郁情绪,可能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但仍需联合心理治疗,不能单单依赖药物。 

    小玉的希望之光

    经过系统的营养支持、专业的心理疏导以及家庭治疗,小玉的体重艰难地回升到25公斤。更让人欣喜的是她内心的变化,她开始主动参与绘画治疗,在画作上写道:“食物不是敌人,饥饿的声音值得被倾听。”这微小的进步,是生命复苏的希望。厌食症的康复之路漫长而艰难,但希望始终存在。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去倾听每个“饥饿的声音”,帮助他们一起战胜这场对抗疾病的战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