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202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应届生就业成为热门议题。
你是选择“先就业”还是“先择业”?有些人认为应该先找一份工作,不管对不对口,喜不喜欢,解决温饱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也有人觉得,第一份工作如同未来的地基,必须得好好物色比较,找到专业与兴趣契合的岗位。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怎么想?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先就业】战队
浙江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四学生 郑芷奕:
我坚信“先就业”是当代青年最务实的职业选择。经济独立带来的选择自由往往被低估。当我在报社实习拿到第一份薪资时,终于能够用自己的钱购书、旅游、给父母买礼物,特别开心。这种实实在在的成长加速度,是待业备考难以企及的。与其在焦虑中等待完美选项,不如主动跃入生活的激流。
中国计量大学应用物理专业
大三学生 江奕臻:
我支持“先就业”,“再择业”。职业应当与个人的性格、品质等相联系,但初次尝试就业的我们很难找到与我们相匹配的职业,所以我认为在面对职业时应该多尝试,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从“就业”转化为“择业”。
浙江树人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大四学生 陈珊珊:
作为应届毕业生,我力挺“先就业”。去年在蔚来的实习岗位叫空间运营——每天在社群里跟车主打交道,策划各种线下活动,整理用户反馈。但就是这些琐事让我熟悉了新能源行业的门道:车主们吐槽充电桩太少,夸换电服务真香,这些真实需求后来都成了我面试小米新零售校招生的例子。
温州大学财务管理专业
大四学生 刘颖:
秋招开始后,我顺利与农业银行签约三方协议,减轻了就业焦虑与心理压力,也为我后续公考的笔试面试提供经验、打下基础,几个月的努力后我成功上岸。选择先就业并非放弃职业理想,而是为自己积累成长资本。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西式烹饪工艺专业
大一学生 朱席萱:
作为西餐烹饪学生,行业经验至关重要。先进入西餐厅、酒店后厨等岗位,能快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熟悉西餐菜品制作流程、厨房管理模式,掌握不同食材处理与火候把控技巧,还可在实践中提升摆盘、调味等细节能力。先就业可避免因过度追求理想岗位而错过成长机会,让自身在实践打磨中成长为更专业的西餐厨师,为后续精准择业奠定坚实基础。
【先择业】战队
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大二学生 楼杭琪: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我坚定支持“先择业”理念。医学不同于普通职业,当前医疗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三甲医院专科医师岗位竞争白热化,而基层医疗机构受限于设备陈旧、病种单一,易使青年医师陷入技术停滞困境。这种两极分化警示:若在职业起点随意就业,可能错失搭建专业护城河的关键窗口期。
浙江外国语学院大一学生 孙维佳:
我认为择业先于就业,虽然说现在跨领域跨专业的斜杠青年很多,但现在就业情况不乐观,就业后再择业的沉没成本很高。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课程与未来职业规划密切相关,我在小学实习过,通过实战试讲和课后与同学老师交流,让我更加了解教师这份职业。对我而言,在毕业后择业,择的是工作单位的氛围,以及一系列配套措施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明确了这些,再进行针对性的就业相对来说是更有预见性的。
衢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
大二学生 段淑君:
我在学校见习期间发现,教学技能的积累需要以职业稳定性为前提,频繁跳槽会打断“听课—备课—授课—反思”的成长链条。师范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师范”的双重背景,这个优势必须在职业选择中充分释放。
湖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三学生 付芸嫣:
我更支持“先择业”。“先就业”的确有许多益处,对于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个不出错的选择,既能让我们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保障生活,又能积累社会经验以探寻更适合自身的职业。然而,在未择业的前提下进行就业,往往大部分大学生会“囫囵吞枣”,陷入想离开但又害怕再次进入激烈的竞争中的困境。先择业的好处便彰显出来:先完成择业,意味着我们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会有信心有期待;意味着我们清楚知道我们工作后的得失和境况;意味着我们能明确努力的方向,完成就业也会更为轻松。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
大二学生 吴志彦:
就我个人而言,外贸、语言类等相关职业对专业性与方向性要求很高,盲目进入非对口岗位可能会导致核心技能贬值,陷入“低效试错”的泥潭。职业是终身的课题,明确了目标稳扎稳打,可比匆忙出发后被动纠偏要好。
大学生在“先就业”与“先择业”之间需结合自身情况。若经济压力大或职业方向尚不明确,可先就业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兴趣;若有清晰目标,则建议优先择业,避免盲目入职导致职业路径偏离。
真理君认为,无论选择何种路径,持续学习与适应能力是关键。短期来看,就业能缓解现实压力;长期而言,择业更关乎职业幸福感。理性分析、动态调整,方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平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