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浙江教育报:强国看教育 乘风启新程
  • 全国两会浙江代表委员积极为教育事业建言献策
  • 作者:浙江教育报记者 邵焕荣 朱郑远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王嘉慧   字数:2368   浏览:211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近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教育强国”“科技自立自强”“人才”等关键词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些教育领域的热词,在浙全国人大代表和住浙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重要使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认真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们深受启发,积极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提建议、谋举措。

    “我们要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科学脑’‘人文心’‘工匠手’的卓越医学人才。”作为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深感责任重大。他建议加快建设“同一健康”一级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更多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杨华勇一直关注科技成果转化议题,“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从实验室跨越到市场的关键”。他建议,分学科分行业来打造国家级的中试平台,让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通过中试实现从小批量到量产,打通科技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科技成果和应用现场可以对学生开放,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提交了关于提高中医药成果转化效能、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他呼吁有关部委采取有效措施以培育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完善师承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黄文秀表示,今后,学校将聚焦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聚焦大人才、大项目、大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中医药学科高峰高原,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医药产业发展能力。

    办强办优基础教育

    “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待遇保障”……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个聚焦基础教育的关键词条,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共鸣。

    作为一名默默耕耘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深知,教师是办强办优基础教育的关键因素。在调研中,她发现,随着学龄人口流入与新课程改革等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杭州、义乌等人口大量流入地区的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愈发明显。

    为此,她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建立省际教师编制动态补偿机制的建议,呼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加大教师编制统筹力度,设立编制“周转池”。对于接收外省户籍随迁子女数量较多、承担长期(一年以上)对口支援等教师援派任务的省份给予核增临时编制,以解燃眉之急。同时,探索因需设岗、同工同酬的用人制度,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方式,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效能。

    这与全国人大代表、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祝响响的想法不谋而合。今年,她提交了关于保障人口流入县级市教师编制资源供给的建议,呼吁将义乌、慈溪等人口流入较大的县级市列入优先支持的人口流入城市名单。具体来说,就是在全国总量控制下,由中央编办出台跨省教师编制调剂的实施细则或暂行办法,指导实行跨省增减调剂,由省级编制部门负责编制总量核定、省内分配和宏观管理,与省内教师编制转移配置一起实施,提高全国教师编制利用率;或由中央编办牵头,就教师编制的全国统筹和跨区域调配以及如何破解教师编制总量刚需增加等问题开展前瞻研究,在外来人口流入较多的典型地区开展教师编制跨省对口调剂试点,为全国教师编制高效流动管理提供经验。

    同时,祝响响还建议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在职中小学教师开展学历提升,包括改革研究生招生模式,破解入学难问题;创新高学历教师培养模式,缓解工学矛盾;健全高学历提升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等。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奔走各地,深入调研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大技工教育投入、拓宽高技能人才晋升通道等,让“学技术”成为更多青年人引以为傲的人生选择。“通过调研发现,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时间不足,影响了技能提升,导致与心仪的岗位失之交臂。”为此,他建议因需施策、分类实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多元化的实践形式,如为实践能力不足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操机会,帮助其提升专业技能,对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学生,安排更多观摩交流的机会,促进其知识技能与技术迭代相适应。

    “高技能人才不仅是工匠,更是助力产业升级的推动者。”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认为,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服务体系能提高人才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需要全社会的有力支持。”她建议,从价值引领、业务培训、政策支持三方面入手,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服务体系,为各行业更好地输送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路桥区路桥街道实验小学教师尚海红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以教育系统职业教育和人社系统技工教育为主体的双轨发展模式,该模式在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部门间资源分散、协同机制不健全,职业教育领域仍存在“各自为战”现象,制约了整体效能提升。她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出台配套政策,形成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的“全国一盘棋”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