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树立眼视光身边的典型榜样,我校眼视光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展了关于“点赞先锋微故事”主题活动,挖掘眼视光榜样的力量,深入总结眼视光优良传统,积极打造眼视光特色文化。
李星熠,我校附属眼视光医院眼科药物载体团队负责人。2006年毕业于校药学院,同年进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了母校,在附属眼视光医院开展眼科药物载体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凝胶生物材料、自组装纳米材料以及药物缓控释给药体系。
不断的试验,让材料学与医学的联姻
李星熠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他的父亲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从小就严格教育他要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这个理念让他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受益匪浅。
与现在大多年轻人一样,从本科学习阶段到研究生学习阶段的转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从当初灌输式的课本知识获取,到需要大量频繁阅读课题相关文献,进一步思考、探索与尝试、总结,初涉科学研究工作的他同样产生过迷茫和彷徨,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诸如“研究这些问题有意义吗? ” “将来能用吗? ”等问题。幸运的是他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遇上了一个好导师,一个好的研究团队。他的导师经常指导其研究工作,他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导师探讨自己的疑惑和不解。
以前其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与国外一个研究课题组的工作非常类似,都是从事聚酯生物材料的制备、表征相关工作,李星熠也非常困惑为什么别人都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工作,我们还需要继续做相类似的研究工作。他的导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别人是做了相关的合成、表征工作,但是你要去思考如何结合自己的特长拓展它的相关应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课题组来了一位妇产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有着良好的临床背景,当看到了李星熠所在课题组所做的水凝胶材料各种性能时,这位妇产科专业的博士敏锐地观察到该类水凝胶材料与妇产科临床普遍使用的水凝胶材料具有非常相似的性能,认为该类水凝胶材料在术后防粘连方面可能有良好应用。
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材料学与医学联姻,通过课题组五年不间断的探索研究,沉淀积累,该水凝胶材料最终实现了产品转化,进入临床实验,为该类材料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李星熠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研究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尝试,总结失败经验,才能真正让其研究成果走进现实生活。用任何自作聪明的“投机取巧”的方法去实施科学研究,毫无疑问,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教书育人,独到见解
如今的李星熠,还是一名研究生导师。在引导青年人才特别是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方面,年轻的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导师对于学生在科研教育和培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导师对科研是什么样的态度,学生就会是什么样的态度。”他深知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今后科研工作会有深远影响,因此始终秉持着“踏踏实实”做事的理念,砥砺前行。同时,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方面,他认为导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以单向性的灌输方式培养学生科研意识。他始终认为任何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实验过程中的敏锐观察和发现所获得的,而不是靠实验设计出来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自2011年以来,李星熠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及省部级课题2项;已经在Adv
Mater、 AdvFunct Mater、Nanoscale、 Biomacromolecules、Int J Pharm 等国际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24篇,论文被Chem Rev、Adv
Mater、Adv Drug Deliver Rev、Nano Today、J Control Release等SCI期刊他引686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由于他在生物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017年被《中国化学快报》(《Chinese Chemical Letter》, SCI收录, IF=1.947)邀请成为青年编委。同时亦入选了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温州市“5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李星熠表示今后还是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厚积薄发,为国家生物材料领域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