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化危为机守初心 使命担当迎挑战——听听沈贤、陈浩等干部怎么说
  • 作者:吴旻月   供稿单位:组织部、机关党委   编辑:温彬彬   浏览:9764
  •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近段时间,学校全力投入“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疫情阻击战,无论是患者救治最前沿的附属医院,还是随时有任务的办公室、会议室,亦或是紧张忙碌的科研实验室,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同担时代使命,共展医大担当,取得了积极成效,获得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高度的赞许和肯定。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立足本职岗位,结合专业特长,全力投入疫情防控相关工作。我们在挑战中坚守初心,勇挑重担,并充分挖掘潜力,在进一步推动学科联动、提升保障支撑能力等方方面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校党委书记吕帆如是说,立刻引起了共鸣。

    那么,温医大是如何做到面对危机而坚守初心为百姓,如何做到化解危机而强化担当促发展的?会议邀请了两位干部代表作主旨发言。

    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沈贤

    “按照原计划,我们的瓯江口新院区以骨科和康复科为主,将于今年4月投入运行,之前它完全不具备传染病医院的条件。疫情改变了原有节奏。”

    沈贤再现了疫情危机下附二人“惊心动魄”的与时间赛跑的一个多月。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附二院临危受命,紧急动员,列出286条任务清单,和温州各方奋战7昼夜将一个空壳改建为“温州版火神山医院”。“这是非常生动的一次主题教育,让我们顺利突破了一些原来难以推动的壁垒。”沈贤评价道,“我们也借此机会考察识别了干部,有的干部非常有干劲、冲锋在前;有的干部感觉压力大、缺乏能动性。这将是后续干部选任工作的重要参考。”经过这次紧急行动,附二院提振了士气,收获了社会认可。沈贤还与大家分享了“七心”工作法,认为危机是不会凭空消失的,只有凝聚人心、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同困难与挑战,打赢一场又一场战役。

    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兼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 陈浩

    “你怎样度过疫情,就怎样度过一生。”陈浩从一段有趣的“把困难活成段子”小视频展开话题,结合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攻难关、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分享了从被质疑“红旗能打多久?”开始的眼视光事业发展历程,以及转“危”为“机”的思考与实践。在疫情面前,眼科是一个刚开始被忽略实则危险性很高的专科类型,多位武汉抗疫一线眼科医生的牺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眼视光医院危中求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教研产,取得了良好成效。正是一直以来坚持“立地”“顶天”并举,坚持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眼视光精神,才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陈浩认为,干部要实时保持从“化危为机”到“掌握先机”的清醒头脑,拥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上医治未病”的决断,追求更长远发展。只有真正热爱一项事业,不忘初心,才会把看到的危机和问题转换成自身发展的机会,才能因坚持而看到更大的希望。

    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吕帆不时与干部们进行探讨交流。她赞许此次学习研讨中大家能够结合工作开展深度思考,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并提出建议,与会干部回到所在部门、单位后,联合教职员工一同开展头脑风暴,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共同促进学校新的发展。

    其他干部发言整理如下(以下按发言顺序呈现)

    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林丽

    自打响疫情阻击战以来,我们学院积极面对疫情危机,第一时间构建起全覆盖、立体化防“疫”网,扎实推进“空中课堂”,线上钉牢学生动态;同时积极承担科研助理职责,一方面开展防控科研攻关项目,获得抗新冠病毒相关诊断治疗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温州市紧急应激重大专项支持,一方面研发创面修复产品,捐赠生长因子药物等用于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因长时间佩戴防护用品造成的压力性挫伤。学院在此次危机中得到了展示与提升。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刘晓冬

    是否进行防控是政府决策,如何进行防控是公卫人的使命。疫情期间,我们坚持每天进行综合评判,向学校和温州市提交分析结论,扩大了学院影响力,使这次疫情成为了我们新的发展契机。作为高校公卫学院,要及时把握住这次国家公共卫生危机带来的效应,作出改变。一是坚持以本为本,在不影响生源质量前提下扩大公卫招生;二是树立大公共卫生的理念,逐步过渡到以公共卫生应急为主要特色的发展模式;三是开展订单式培养,确保基层公共卫生人员能留得下来;四是要强调教学实践,强化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五是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导师遴选标准,进一步拔高学科建设。

    图书馆副馆长、期刊社副社长 毛文明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期刊社大疫当前尽己所能,积极践行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第一时间组建新冠肺炎组稿征稿小组,将优秀成果第一时间服务于防疫一线。各杂志结合自身特点,积极策划征稿工作,开通论文编审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已收到专题文章68篇,发表9篇,部分论文在知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产生热烈反响。从抗疫一线提炼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经由我们的工作及时传播,让更多人受益,这是期刊本该承担的使命,也让我们期刊工作者找到了价值感。

    精神医学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许冬武

    疫情期间,我们学院为一线医务工作者开展了300多例心理援助工作,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心理干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我们学院今后发展的良机。对此,我们结合防疫工作作了思考,强调三个协同:一是科教协同,要着力克服科研和教学两张皮现象,科研要切实为教学服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二是医教协同,教学要切实为医院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服务;三是科卫协同,科研要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切实为卫生行业服务;同时要深化教学改革,要借助目前推广智慧教学、智慧课堂的机会,寻求医学教学改革的突破。

    科学技术处处长 曹红

    我们在工作中时刻保持着敏感性,这次科技防疫工作启动得非常早,抓住了很多关键点,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一些更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机会,比如未来公共卫生管理相关重大项目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会更加重视,P2乃至P3实验室的建设对科研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引进可能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需进一步优化,等等。这些发展点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规划布局。危机时刻不能瞻前顾后,抓住机会往前走就对了。

    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王美豪

    疫情期间,我们附一院的后勤保障团队的工作状态是比较“兴奋”的,这种“兴奋”主要来自我们能快速地解决问题、保证了临床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的成就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有序状态后,团队每个人都士气振奋,有预见性地安排后勤保障工作,可以说防疫工作对医院后勤系统起到了很大的锻炼提升作用。现在疫情得到控制,我们开始深入思考后勤应该如何跑到医疗救治前面,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认为需要多做一些思路性的东西,计划构建医院公共卫生事件后勤保障平台,改进综合性医院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后勤保障工作流程和效率。

    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丁春明

    卫生检验相关专业在医学专业中往往不太受重视,新冠疫情凸显出了检验人才的重要性,我判断经过这次事件后,国家会更加重视卫检专业的建设,将给我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我认为,第一,要把握住专业建设机遇,今年我们计划申报卫检的一流专业,政策上向卫检专业适当倾斜;第二,要把握住学科发展机遇,争取在浙南建一个P3实验室中心,推动学科之间、学院医院之间的交叉融合,促使产学研有机结合。

    医院管理处处长 胡荣党

    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断提前谋划,尽可能把握一切可以把握的机会,比如我们三甲医院的评审准备、大型专业肿瘤治疗中心的建设,都是可以提前谋划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工作。我校目前正在参与并引领市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将在4月召开区域城市医疗中心推进会,要求我校充分发挥区域医疗龙头作用,这对我们又是一个机遇。还有一个建议,我校在各级人大、政协会议中的提案可以更为集中在学校和医院的自身发展上,以争取更多政策支持。

    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兼机能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薛向阳

    在这次疫情中,除了落实学校的防疫要求,积极开展线上教学等工作,我们一是将疫情相关知识和研究进展纳入教学内容,积极参加新冠肺炎专项课程建设,希望学生不但懂得这次肺炎相关知识背景,还具有医者情怀。二是成立科研攻关小组,从病原学、免疫学等角度提出多个新观点,撰写多篇公众号和综述文章,进行科普和宣传。三是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疫情防控科研攻关项目,这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希望以后学校进一步推进多学科联动,提升联合推动工作的速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