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娃天生带个“聪明眼”,50岁女子耳后长了个小肿块——这两起看似不相干的普通“皮肤问题”,背后竟是同一种容易被误诊的先天性疾病在作祟。
年过五旬的王女士(化名)被左耳后的“小疙瘩”折磨了整整十年。这肿块平时相安无事,可一旦发作就红肿、疼痛、积脓,甚至脸颊都跟着肿起来。这些年,她辗转多家医院,都被诊断为“耳部脓肿”或“皮脂腺囊肿感染”,反复经历被切开排脓、输液抗感染治疗,但是病痛总在短暂好转后就卷土重来。最终,王女士转诊到温医大附二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夏思文听取病史后敏锐地意识到,这并非普通感染。经磁共振检查,王女士被确诊为“第一鳃裂囊肿伴感染”——一种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先天性疾病。手术中更发现,多年前引流留下的皮条竟仍藏于囊肿内,成为感染反复的根源,且囊肿已侵入茎乳孔,随时有引发面瘫的风险。所幸经精细手术彻底清除病灶,王女士十年的痛苦终于终结。
无独有偶,4岁的小男孩小轩(化名)一出生,耳垂下方就有个不起眼的小孔,家里老人都说这是“聪明眼”,是福气的象征。今年,小孔周围突然红肿流脓,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耳前瘘管”,做了排脓和抗感染治疗,可两个月后又复发了。转诊到温医大附二院后,夏思文结合病史并对其进行深入检查,小轩的病情被确诊为第一鳃裂瘘。夏思文用通俗的话解释道:“人类胚胎发育早期,脖子两侧会出现几条像鱼鳃一样的小缝隙,这是发育过程中的过渡结构,正常情况下出生前会慢慢闭合退化。可如果发育出了问题,缝隙没闭合完全,就会形成囊肿或瘘管,这就是鳃裂畸形。”这种病虽然是先天的,但不一定出生就发病,而且初期症状和普通囊肿、瘘管太像,很容易被误诊。术后,小轩恢复良好,再也没出现过复发的情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