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都市报:在东海之滨“看见”格桑花的微笑 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医护和壤塘患者的“双向奔赴”
  • 作者:冯丹丹    通讯员单位: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编辑:邵子伊   字数:1263   浏览:103
  • 近日,一条来自壤塘的微信,让那个藏族小姑娘腼腆的微笑,重新浮现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医护人员的眼前。

    这条微信的发信人是卓玛(化名)——去年她在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接受了唇腭裂修复手术。透过生涩的汉字,医护人员“看见”了她脸上绽放的格桑花般的微笑。

    3000多米海拔的考验

    上月底,在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党委书记潘乙怀带领下,该院七人奔赴壤塘,为该院与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医共体总医院合作共建的联合口腔诊疗中心揭牌。

    飞机穿越云海,10时35分落地成都。简单午餐后,真正的征程始于驶向川西的越野车。当海拔超过2000米,车厢内的谈笑风生渐渐被沉默取代。头痛如紧箍,胸闷似压石,持续颠簸消耗着所剩无几的精力。

    9个多小时的跋涉后,抵达海拔3000多米的壤塘时,高原反应已席卷整个团队。“血氧79%,心率120,潘医生,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都建议尽快撤离高海拔环境,但……”壤塘县医共体总医院医生为难地看着潘乙怀。他清楚潘乙怀一行人此行的目的,最终叹了口气:“你们现在马上吸氧,今晚确保好休息,尽量不要高强度工作。”

    然而,潘乙怀在稍事吸氧、脸色略微恢复后,语气温和却坚定:“明天的工作关系到后续所有帮扶工作的开局,大家如果身体可以坚持,我们就按照原计划完成工作。”

    一场惊喜的重逢

    次日的启用仪式如期举行。现场,一个穿着藏袍的小姑娘拉着母亲的手,欣喜地望向医护人员。潘乙怀一眼认出了她,“这不是去年12月,在我们医院做了唇腭裂手术的孩子吗?”

    正是她!原来,他们听闻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的那些医生要来壤塘,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也赶到现场。那个曾因先天缺陷而羞怯躲闪的小女孩——卓玛,手术效果极佳,如今疤痕几乎看不见,鼻子变高挺了,脸蛋长开了,变得肉眼可见的开朗自信。

    和卓玛一起来的还有小格,是去年一月在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完成唇裂手术的男孩。他和卓玛一起为潘乙怀等人献上哈达。卓玛的母亲,眼眶瞬间红了,她不会说流利的汉语,只是反复念叨着“谢谢”。

    “好,好。”潘乙怀轻抚柔软的哈达,看着孩子们健康的笑容,“没想到会在2000多公里外、海拔3000米的地方,再次遇到这些孩子,所有的舟车劳顿、辛苦劳累顷刻间都烟消云散。”

    那一刻,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都明白了,格桑花最美的绽放,不在草原,而在孩子们重展笑颜的脸上。

    一番暖心的互动

    那之后,卓玛私下又找到一名温州医护人员,她说:“阿姨,我特别想谢谢那个为我做手术的医生,我现在鼻子变好了,你能帮我和她说下吗?”“当然!我一定会把这句谢谢转达给她的!”这名医护人员当即答应。

    “带到了,孩子。你的感谢,我一一和她们说了,赵医生和所有的医护都收到了,她们还说,看到你们现在这么好,就是我们最高兴的事。”在完成卓玛“交代”的事情后,医护人员还给她发去了信息,这让卓玛非常感动。

    “我们的每一次出发与奔赴,都不仅仅是为孩子们修复一道裂隙。我们更像是在两地之间,搭建起一座无形的桥。桥的这头,是我们的技术与责任;桥的那头,是他们的信任与感恩。而这座用心灵筑起的桥,让东海之滨也能听见格桑花的微笑回响。”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一名医生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