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度新闻客户端:“医”路领航|温医大附二院全国首创毫米级“双截骨矫正术”
  • 作者:董吉妮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编辑:温彬彬   字数:3182   浏览:61
  •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显微外科王安远团队,凭借一项全国首创的毫米级“双截骨矫正术”,不仅获评温州医科大学第二届附属医院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国内先进认定,更是成功为50余名罹患“蟹脚样多拇畸形”的患儿重塑手部功能,收获自信。

    这项结合高精度影像革新与精妙外科手法的技术,突破了传统治疗的局限,精准定位并矫正了隐匿的骨骼轴线偏斜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由温医大附二院高伟阳主任发起的全国公益项目“大拇指工程”正将这份希望之光播撒,致力于让每一位手部畸形的孩子,有力地握住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毫米级精雕:“蟹脚”童手能握笔、打球了

    今年暑假期间,来自湖州的11岁男孩的晓轩(化名),即将步入课业更为繁重的小学六年级。然而,他右手拇指旁一个形似“蟹脚”的赘生指,却成为学习路上的一大困扰——书写时频繁的摩擦带来疼痛,严重影响他的专注力。更令母亲罗娟担忧的是,这个赘生指周围皮肤因骨骼不断外扩,被撑得越来越薄,可能带来更严重的临床症状。

    王安远医生戴着特别定制的2.5倍放大镜为患者手术

    罗娟带着儿子辗转多家医院求医。面对这一复杂而精细的难题,多家医院因手术难度高建议转院。

    最终,母子俩被推荐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显微外科。

    7月30日,晓轩在母亲陪伴下首次来到温医大附二院。接诊的手显微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安远团队没有局限于传统的X光检查,而是与医院影像医学科合作,筛选儿童手部核磁共振检查的固定序列,这次精准的影像诊断清晰地揭示了晓轩“蟹脚”畸形的骨骼、关节软骨的形态,为接下来的手术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基于此,团队当即确定了采用该院首创的“双截骨术纠正蟹脚样多拇指轴线偏移手术”的方案。

    “它让我看起来有点特别。”晓轩眼神清澈,言语间带着小大人般的坦然,“但最近写作业时,它总硌着笔,越来越疼。”孩子的这番话,让王安远更坚定了治好孩子手指的决心。

    8月14日下午4时,晓轩被推入手术。

    安静肃穆的手术室里,主刀王安远医师、麻醉师、医师助手和器械护士各就其位。

    “角度的测量必须精准到毫厘。”在麻醉药物起效的间隙,王安远拿着精细测量工具,仔细确认孩子拇指及各手指周径数据。

    随即,一副特别定制的2.5倍放大镜被戴在了王安远眼前。“这是这台手术的‘法宝’。”他解释道,“如果患儿年纪更小,我们甚至会用到八倍至十倍的放大视野。”

    整个团队的动作,轻巧而准确,神经、血管和肌腱,如同最珍贵的丝绸,被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王安远不断强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仅要美观,更重要的让孩子未来能自如地握笔、打球,真正恢复正常的功能。” 

    一小时后,手术成功结束。

    “手术很成功,两天后就能出院了。后续只需在湖州当地医院换药,1个月再来温州复查。”王安远的话,让病床上的晓轩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相信康复后的右手大拇指会和左手一样好!”

    技术革新:“影像引领”双截骨精准重建轴线

    “蟹脚”作为多拇畸形中较为复杂的一种,就诊的患者多为骨骺发育未完全的儿童,传统的检查依赖单一的X片,在全面评估关节软骨形态及精确定位畸形轴线偏斜点存在局限。传统的掌骨颈部截骨术需要切开关节囊,对发育中的关节稳定性存在潜在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王安远所在的四肢先天畸形矫形团队针对儿童手部发育特点,与医院影像医学科深度合作,优化筛选儿童手部核磁共振检查的固定序列,通过核磁共振清晰地显示出儿童蟹脚样多拇畸形的骨骼、关节软骨的形态。

    这一革新影像技术的应用,让团队有关键性发现。“蟹脚样多拇畸形”的轴线偏斜核心位置,并非如学界普遍认知的发生在掌骨颈部,而是在近手指骨基底。王安远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兔耳朵发箍。兔耳歪斜的关键点在耳根基底处,而发箍环本身是端正的。” 

    基于精准的影像诊断和病理本质的新认识,王安远采用了该院手显微外科高伟阳主任首创的“近节指骨基底及颈部双截骨”方法,完成拇指的轴线矫正。这种方法属于关节外的截骨,不影响掌指关节的关节囊,相当于在兔耳发箍的基底部进行轴线矫正,不影响发箍的灵活性,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掌指关节功能。而近节指骨基底部的截骨替代掌骨颈部的截骨,在病理解剖上也更符合真实的轴线偏斜位置。

    团队自2021年成熟应用这一技术以来,王安远团队已完成50余例复杂“蟹脚样多拇畸形”矫正手术。术后随访显示,患儿的拇指轴线偏移得到了显著矫正,功能恢复良好,远超过了传统单点截骨的效果。这一成果也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于骨科领域权威期刊。

    公益之光:“大拇指工程”让希望之掌遍植全国

    双截骨术的临床成功仅是起点。如今,它的社会价值正通过“大拇指工程”公益项目,实现了更广阔的外延。通过技术普惠的桥梁,它已成为国内手部先天畸形矫治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足迹遍布云南、陕西、安徽、贵州等多个省份,为数以百计的贫困患儿带来新生。

    来自贵州贵阳、现随家长定居平阳的16岁女孩小燕(化名)就是受益者。她刚在8月8日接受了多拇畸形矫形手术。“以前,我总爱把右手藏起来,缩在袖子里。”小姑娘害羞地说。术后一周,在王安远的诊室里,他一边轻柔地检查伤口,一边引导小燕进行手指灵活度的恢复训练。“来,像弹钢琴一样轻轻活动小关节……回家后每天练习2-3次,小手会更灵巧。”术后的复诊,让小燕和家人满心欢喜。“谢谢医生叔叔,我终于可以大大方方伸出手了!”

    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成果,背后都是千锤百炼。

    王安远表示,“团队对每一例完成的手术都会进行深度复盘,细致研究影像资料,持续改进标准化操作流程。我们的目标是,将这套核心技术打磨得更规范、更先进、更容易推广。”

    依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平台支撑和团队的专业实力,“大拇指工程”的影响力正如涟漪般持续扩散。项目组不仅深入基层开展大量免费义诊和高难度手术示范带教,还通过学术交流、科普绘本、短视频多种形式,提升基层医生诊疗能力和群众对手部先天畸形的认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工程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帮扶更多基层医院建立先天手畸形诊治能力,让更多患儿不出远门也能接受高水平治疗。

    “手掌虽小,托起的却是孩子的整个世界。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无论他们出生何处,家境如何,都能拥有一双健全灵巧、充满力量的小手。这双手,是他们勇敢探索未来的支点,更是他们书写人生的自信来源。”王安远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人物名片

    王安远


    四肢先天畸形矫形团队成员


    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市医坛新秀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第十四届华东地区手外科学术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四肢先天畸形学组委员

    爱心温州·善行天下大拇指工程大型公益慈善活动主要成员之一

    项目简介

    多拇畸形是先天性手部畸形中最常见的畸形,它的治疗目的是恢复正常拇指的外观及功能,是多拇畸形中较为复杂的一种。

    由于蟹脚样多拇畸形的临床特征,术后的残存畸形较为常见,包括术后的轴线偏斜畸形以及拇指屈伸功能障碍等。项目拟通过术前的平片及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蟹脚样多拇畸形保留拇指近节指骨头的关节面位置,并明确掌骨轴线位置及掌指关节面的位置,计算出近节指骨头及基底的真实轴线及截骨角度。

    项目采用近节指骨的双截骨术对蟹脚样多拇畸形的轴线进行校正,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拇指轴线及正常的拇指屈伸功能。从而解决蟹脚样多拇畸形术后较高的偏斜畸形率。

    专家评审意见

    项目针对先天性蟹脚样多拇畸形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双戴骨术式。通过术前结合平片和核磁共振精准定位关节面及骨骼轴线,术中在近节指骨头部和基底部进行双截骨矫正,有效解决了传统单截骨术残留轴线偏移的难题。

    技术亮点在于分阶段截骨设计,兼顾了横向和纵向畸形的同步矫正,术后患者拇指功能与外观恢复效果显著,为复杂多拇畸形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案,具备国内先进水平,值得推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