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科普合伙人 ③|守护海洋,这场蔚蓝课堂越来越大——专访温州医科大学“蓝天空”负责人艾为明
  • 作者:叶蔚    通讯员单位: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编辑:方静含   字数:1426   浏览:145
  • 从温州高教园区到乐清西门岛,从温州博物馆到中小学课堂,甚至登上央视《远方的家》栏目,温州医科大学副教授艾为明用十八年时间,走出了一条扎根温州、面向大众的海洋科普之路,让 “保护蓝色家园” 的理念在无数人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市科协“AI 科普行”联合行动单位——温州医科大学蓝天空志愿服务社的负责人,他不仅是科研工作者,更是科普教育的践行者,累计开展科普活动40余场,覆盖近5000人次,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让科学走进大众生活。

    缘起:一场活动,开启十八年科普征程

    活动现场,生动的海洋生物展板、专业的科普讲解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参与,更得到了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这场活动,不仅是艾为明科普事业的起点,更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深耕海洋保护科普的种子,为此后十八年的坚守埋下了初心的伏笔。

    因活动反响热烈,学校特意拨付专项经费,支持艾为明组建温州医科大学海洋生物标本室。自此,这间装满海洋 “宝藏” 的标本室,成为了他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 —— 他带领着海洋科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医学检验等专业的学生,足迹遍布温州各地,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通过一场场宣传活动传递给更多人。

    坚守:十五年海岛实践,见证生态与认知双蜕变

    2010 年,艾为明开启了一段更长情的坚守 —— 他带领温州医科大学本硕博学生团队,奔赴乐清西门岛,开展 “和谐海岛、绿色海洋” 主题保护行动。在为期 10 天的活动中,“手护红树林” 里,师生们弯腰清理杂物、栽种幼苗,用双手为海岛筑起绿色屏障;“鸟巢制作与鸟类观测” 活动中,大家精心搭建鸟巢,蹲守记录鸟类踪迹,感受生命与自然的共生;“我与海洋” 绘画大赛上,当地孩童拿起画笔,将对大海的想象、对环保的理解,化作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作品,让环保理念在笔尖流转、在心中扎根。

    此后的十五年间,这样的温暖场景,每年都会在南麂列岛、西门岛、洞头岛轮番上演。艾为明带领着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一届又一届接力传承,将海洋环境保护宣传的火种播撒在海岛的每一寸土地。这支执着的实践队,也凭借扎实的行动与显著的成效,多次荣获浙江省大中专志愿者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

    创新:跨年龄层科普,让知识 “活” 起来

    从懵懂好奇的幼儿园孩童,到求知若渴的中小学生,再到走进博物馆的市民观众,艾为明的科普受众覆盖了各个年龄层。“如何让专业的海洋知识跨越年龄界限,被不同群体轻松理解、主动接受?” 这是他多年来始终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在科普工作中不断突破创新的方向。

    2018 年起,艾为明带着 “溪流鱼类及影响因素、海螺鉴赏” 主题讲座,走进了温州博物馆、温州市各中小学的课堂。截至目前,这些讲座已累计吸引近 5000 人次参与。讲座中,他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讲解,更精心设计了互动实验、标本观察环节 —— 孩子们亲手触摸海螺的纹理,近距离观察鱼类的形态,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自然的奥秘,让原本 “躺在书本里” 的知识,变成了可触可感的鲜活体验。

    2025 年,艾为明又将科技的力量融入科普,探索出更具吸引力的传播方式。在温州市第六幼儿园,他接连开展了四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创新采用 “听海螺声音” 的形式,结合 AI 技术精准还原不同海螺对应的海洋环境 —— 当孩子们将耳朵凑近特制设备,仿佛瞬间置身于波涛涌动的深海、清澈静谧的浅滩,在沉浸式体验中直观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奇妙。这场活动,让近 600 名孩子爱上了蓝色海洋,也为科普注入了更多科技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