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微笑病房”。8岁的小君完成了她人生中第四次唇腭裂修复手术。
麻醉尚未完全退去,她缓缓睁开眼,嘴唇微微动了动,拖长音节轻轻说出一句:“谢——谢。”她感谢的,是主刀医生、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副主任医师赵树蕃,那个在术前蹲下身,轻拍她肩膀、柔声安慰“别紧张”的人。
她的母亲站在一旁,没有说话,只是长长地呼了一口气,像是终于卸下了什么。她眼中含着泪,却没有落下,嘴角第一次缓缓扬起。
这场手术,是治疗的收尾,也是一个家庭漫长接力的终点。
8年前,台州一间逼仄的出租屋里,一对年轻的父母正在为新生的生命手足无措。女儿小君,带着先天性唇腭裂降临人间。夫妻俩甚至无法顺利地给孩子喂奶,只能用勺子,一点点将奶水倒进她口中。哭声在深夜里撕扯寂静,呛咳、反复、无眠,成了那段时间最深的印记。
夫妻俩是外地来台州鞋厂打工的务工者,住在一间只容下一张床的出租屋里。面对动辄数万元的手术费,他们无能为力。看着孩子微张的唇角,他们不知道前路通往何方。
直到有一天,一位送煤气的工人走进家门,看见了小君。他沉默了一下,随即轻声说:“别怕,温州有免费的‘微笑联盟’,我家两个娃也是做了这个。”
那句话,如黑暗里点起的一盏小灯。
几周后,3个月大的小君被抱进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第一次推入手术室前,母亲始终低着头,紧紧握着女儿的小手。她不确定是否该相信这场“免费的承诺”。主刀医生刘登峰对她说:“别紧张,交给我。”
这,是接力的第一棒。
接下来的8年里,小君接受了多次修复手术。唇裂、腭裂,一次次分步修复。刘登峰医生和他的团队持续跟进,从术后护理到语言训练,从每次门诊的鼓励到定期回访,成为一路陪着她长大的守护者。
今年,“微笑联盟”再次启动。小君站在“终点线”前——这是她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唇腭裂修复手术。医生换了,接力还在继续。
术前,赵树蕃医生来到她床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她蹲下身,看着小君的眼睛说:“别紧张,相信我。”
这句话,和8年前几乎一模一样。
只是这一次,母亲听得泪水在眼中打转。她的肩膀终于松了下来,脸上浮现出一个久违的笑容——那是信任的沉淀,是穿越无数不眠夜后的平静。
手术顺利完成。麻醉还未全退,小君睁开眼,第一句话是:“妈——妈——赵——阿——姨——谢——谢——你。”
窗外阳光正好,柔柔洒进病房。小君照着镜子,认真打量着自己。她的脸仍微微肿胀,但唇角已然对称,牙齿整齐,发音清晰。她笑了,母亲也笑了——那是八年来最轻盈的一次笑。
小君说:“终于有和别人一样的脸了,普通,又漂亮。”
这场修复,修的不只是面容,更是一个家庭被撕裂后再次缝合的生活。
8年,一次又一次的手术,是医生在接力,更是希望在传递。
从“温州有免费的救助”那一句起点开始,到刘登峰握住第一棒,再到赵树蕃完成最后一程——一群人接过“改变命运”的棒子,毫不迟疑地向前奔跑。他们中有医生,有护士,有志愿者,也有那个曾经送煤气的普通人。
阳光洒落在病房玻璃窗上,照出小君笑的轮廓,也映亮母亲眼底泛起的光。
那是一种很轻的光,像火苗,也像星星。微弱时,只能照亮身边人;如今,却明亮到足以穿透8年的长夜。
那一点光,8年前刚刚点燃,如今,依然亮着。
(为保护隐私,文内患者为化名)
“微笑联盟”寻访救治百名贫困唇腭裂患儿行动
招募对象:全国范围内,年龄在3个月至18周岁之间的唇腭裂患者,须具备贫困家庭身份。
救治内容:符合条件的患者将由“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安排免费手术及相关医疗服务。
医疗地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龙湾院区)(龙湾区永中街道龙瑶大道1288号)。
贫困资格认定:须由居住地村委会或社区居委会出具贫困证明,并提交患者及父母身份证或户口本复印件。
资料提交方式:携带相关资料至温州医科大学学院路校区(学院西路268号)育英学术馆3楼,办理“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医疗救助手续。
咨询电话:0577-8806608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