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龙港院区(以下简称龙港院区)开诊100天的日子。近日,《新春走基层》栏目记者走进这家龙平苍区域首家三甲医院,看看它给当地百姓就医带来了哪些便利。
门急诊量近20万人次 日最高门急诊近4000人次
“你们是温州市区来的医生吗?”这是每位温医大附一院的医生在龙港院区门诊时会被问到的问题,患者在沟通中再三确认医生的身份才放心。“快要100天了,问这个问题的患者越来越少,说明龙港院区已经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温医大附一院副院长孙维建说。
龙港的陈老伯今年62岁,患有心梗,最早看病都是跑到上海,后来选择到温医大附一院南白象院区,现在都在龙港院区。陈老伯指着停在院区的几辆大巴说,这些就是每天接送专家的车,每天8点左右就陆续过来了,晚上有时很晚才开走,温医大附一院的医生为了给我们看病,天不亮就从温州市区赶过来,天很黑了才回去,真是太辛苦了,我每天看着他们来来回回,心里说不出的感激。
67岁的杨老伯因为心衰长期需要健康管理,有时还要住院,他前前后后已经在龙港院区住了50多天。杨老伯的妻子说,温医大附一院开到家门口实在太方便了,都可以每天回家,不像以前去南白象院区住院,陪护就要一直留在那里。
2024年11月22日,温医大附一院龙港院区正式启用。新院区总用地面积15528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5138平方米,规划床位数1200张,以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建设。开设诊区11个,门诊诊室121个,首期开放的495张住院床位基本满床,下派45位温医大附一院主任医师和92位副主任医师。截至今年2月27日,龙港院区门急诊量近20万人次,日最高门急诊量近4000人次;出院病人5700余人次;手术2000余台次,其中住院三四级手术占比达76.30%。
每一个“首例”手术 都像一颗“定心丸”
从2024年11月22日首位新生儿出生以来,到首台外科手术、首例心脏冠脉介入手术、首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首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首例非气管插管自主呼吸下单孔肺肿瘤切除术、首例腹腔镜下直肠癌保肛手术、首例多指远端离断再植手术、首例骨盆骨折急诊介入手术、首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每一例“第一次”手术的开展,都是给当地患者的“定心丸”。
这背后有医护人员温州市区龙港来回奔波的艰辛。每天早上6点刚过,3辆从市区开往龙港的班车陆续出发,每日约接送150名医护人员,开诊以来累计约往返30000人次。医院在上车点提供营养早餐,还安排宿舍让常驻龙港工作的工作人员能更好更快提供医护服务。
龙港院区刚开诊没多久,120急救车就送来一名患者,他因车祸导致多发性骨盆骨折,这在急诊来说是死亡率极高的,从发生车祸到急诊手术完成,总共用了约3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急诊医生、介入科医生、麻醉医生和ICU医护团队等,无缝衔接有序合作,患者在医院治疗一个来月后顺利出院。“我们很多医生都是住在龙港,如果有需要,能第一时间进行支援。如果需要进一步技术支持,医师也能在一个小时内由市区赶到龙港院区。”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执行主任吴斌说。
打造“36.9Life+微社区” 提供温暖精准高效安全医疗服务
36.9摄氏度是人体最舒适的温度,龙港院区将打造“36.9Life+微社区”,给患者提供温暖、精准、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精准、高效体现在什么地方?孙维建说,去医院看病,对病人来说很重要的是要知道挂什么科。现在,温医大附一院从症候群角度出发,打造头痛中心、失眠中心、眩晕中心、腹痛中心、鼾症诊疗中心等等,用多学科合作的形式看诊,而在龙港院区,针对龙平苍区域的疾病分布,还成立了肿瘤、骨科、泛血管和妇幼等学科中心。
龙港院区还打造了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如数字手术室、数字孪生病房、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及数字人健康宣教等。这些前沿技术不仅为患者建立了个性化的数字健康档案,更提供了定制化的健康服务,让医疗变得更加精准与高效。在诊疗环节,院区引进了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病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等,诊疗的工作模式进入了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时代。
同时,龙港院区构建了智能慢病管理平台,同时将10家民营医院及300余家村卫生室、私人诊所纳入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龙港市全域部署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软件,构建“筛查-评估-干预-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模式。通过该平台,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管理,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和健康指导。该平台还可以实现远程会诊、在线预约挂号等功能,极大方便患者的就医过程。
“我们希望将龙港院区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医疗样板,有效解决分级诊疗、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难题,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孙维建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