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惊呆!来温求医的4岁男童患了这种病,心跳每分钟达220多次
  • 温州都市报:温医大附二医医生另辟蹊径,让心房心室两分离
  • 作者:华晓夏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编辑:赖小娟   字数:   浏览:2823
  • 昨天中午,4周岁男孩飞飞(化名)坐在温医大附属育英儿童医院(附二医)的病床上,一边看手机视频,一边大口咽下妈妈喂的饭,精神不错。上周五,他刚接受了一台复杂的心脏手术:房室结消融术+希氏束起搏,从此得以告别每分钟220多次的心跳,和无休止发病带来的四肢抽搐、神志不清。据悉,这幺小的孩子做上述两个手术,还是全世界首例。

    男童心跳每分钟220次,国外动三次手术仍复发

    飞飞今年4周岁,体重17.5公斤,祖籍青田,父母常年在意大利打工,他就生长在意大利。出生四五天时,家人就感觉他心跳特别快,去医院检查,发现他患有“先天性的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复杂心脏病,心跳每分钟高达220多次。

    要知道,正常成人每分钟心率为60~100次,孩子每分钟心率也就100次左右。飞飞的心跳如此之快,只能一直服用药物控制。从1岁多开始,飞飞在意大利大大小小做了三次手术,第三次甚至开胸做手术,病情还是时常复发。他一发病就神志丧失、四肢抽搐、头晕、脸色苍白,非常危险。

    三四个月前,飞飞随母亲回国探亲和体检。十多天前,他又发病了,当天马上转送温医大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急诊,一查心电图,心跳又乱又快。医生会诊后,与飞飞家人商量,制订手术治疗方案。

    附二医医生另辟蹊径,让心房心室两分离

    飞飞的病情很复杂。在意大利,医生原本想做导管消融手术,但他两侧股静脉闭塞,微创的手术没做成,直接施行开胸手术。

    附二医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林加锋表示,做导管消融术,消除心率失常,这是最理想的,但是孩子的心脏太小,血管太细,目前的手术器械都是为成人设计的,做起来难度很大,把握也不大。考虑再三,林加锋决定采取一种更独特和大胆的治疗办法:“房室结消融术+希氏束起搏”。

    “房室结消融术+希氏束起搏”也是微创手术。因飞飞的两侧股静脉闭塞,林加锋另辟蹊径,从股动脉进入做消融手术,再从锁骨下静脉进入装起搏器。

    房室结消融,就是将心房和心室之间的重要通道阻断,可谓“弃车保帅”之举。比方心脏是一个“泵”,心房是一个辅助泵,功能占30%,心室的功能占70%。阻断后,心房再高频率的颤动,也对心室没有影响;但阻断后,心室又跳得太慢,所以要在心房和心室的重要通道附近装一个起搏器。

    更通俗地说,假设心房是老婆,心室是老公,老婆发疯了治不好,拉着老公一起乱跳,没办法,只能让他们分开,即“阻断”。消融导管的金属头释放热量,把心房和心室之间正常通道烫断,放弃心房的功能。这是没有办法之下的救命之举。

    这台手术的难度在于,把心房和心室之间的通道阻断,非常艰难,而且起搏导线比圆珠笔的笔尖还细,放入的通道宽度只有两三毫米。幸运的是,在林加锋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上周五,飞飞的手术成功进行。

    据称该手术全世界还是首例

    目前,飞飞心跳每分钟在100次左右,装在身上的起搏器像汽车一样有“油门”,频率自适应,跑步运动后心跳的上限控制在每分钟140~160次,没有特殊情况,一个星期就可以出院了。只是,小鸡蛋大小的起搏器要一辈子装在身上,随时复查,五六年后没电的话要更换。

    附二医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林加锋介绍,像飞飞年龄这幺小、这么复杂的病例,实属罕见。房颤是老年病,从全世界的发病率来看,50岁之前的人发病罕见,50~60岁仅占1%,60~70岁占2%,70~80岁占到5%~6%,80岁以上的发病率是18%~20%。林加锋说,文献有记载的,目前只找到一个11岁的男孩做过希氏束旁起搏手术。像4周岁的飞飞做这两个手术,此前没有文献记载,是全世界首例。

    为温州医生的精湛医术点赞!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