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近视防控中,远视储备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生理性远视,可以将它比作一笔“视力存款”,是对抗近视的一道“缓冲屏障”。这笔“存款”的多少和消耗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孩子的视觉发育轨迹。
什么是远视储备
远视储备是指婴幼儿和低龄儿童生理性的远视状态。由于儿童的眼球较小,眼轴(眼球前后径)较短,外界光线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后,焦点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这种远视不是真正的视力问题,而是眼球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眼球逐渐变大,眼轴相应变长,远视储备随即消耗。理想的状况是,孩子在12~15岁远视储备被消耗完,眼睛发育到正视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正视化。
影响远视储备的因素有很多,随着年龄的增加,“存款余额”会慢慢减少,这是一个自然的消耗过程。若一名6岁儿童通过散瞳验光发现远视度数已不足50度(+0.50D),则意味着其远视储备消耗过快,未来发展成近视的风险高。此外,远视储备与户外活动、近距离的用眼时间等都有关。
如何守护远视储备
保护好远视储备,就是预防近视的前哨战,其核心策略是“开源节流”。
“开源”即指增加有益于视力健康的保护性措施,其中最关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证充足的日间户外活动。研究表明,每天累计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就能产生显著的预防近视效果。户外活动的核心不在于运动,而在于光照。白天户外的自然光线可以刺激视网膜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抑制眼球过快增长,从而减缓远视储备的消耗。
“节流”即指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让眼睛“劳逸结合”。近距离用眼时要遵循“20-20-20”法则,即每次近距离用眼达20分钟,就需要向20英尺(约6米)外的远处眺望,时间不少于20秒。这个简单的动作是缓解视疲劳、保护视力的好方法。
此外,白天学习时,尽量在充足的自然光下。晚上学习时,可辅助加上类阳光的台灯或吸顶灯。尤其要避免在暗室里近距离看亮度较高的电子屏幕,过强的明暗对比容易加剧视觉疲劳。同时,还要控制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单次使用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学习时若要使用屏幕,也应遵循“20-20-20”法则,并优先选择大屏幕、远距离的设备。
充足良好的睡眠能让紧张一天的睫状肌彻底放松,同时促进有益于眼球健康的褪黑素和多巴胺分泌。均衡的饮食可为视觉发育提供“优质燃料”,应避免高糖与高盐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为眼睛补充维生素A、DHA和叶黄素等关键营养素。
最后,家长要给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监控孩子远视储备的消耗速度,早期预警和干预。
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远视储备越多越好
误区二:视力好=远视储备充足
误区三:远视储备被消耗完了就一定会近视
远视储备归零,意味着眼睛已经从“远视眼”发育成了“正视眼”,失去了缓冲地带。接下来,只要眼轴再增长,就会直接发展为近视。所以,耗尽不是立即近视的瞬间,而是站在了近视的悬崖边上,近视风险增高,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如果防护得当,可以维持更久的正视时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