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第一周,当仁济学子们急匆匆地踏上回家的旅途时,学院的教工党员们也开始了他们的假期“特别行动”——走访特殊学生家庭。每一次走访,既温暖了学生和家长,教工党员也深受教育和感染,“暖心工程”渐渐成了大家对家访工作的代称。
毕业季之约
“我也是一位老党员,三十年前去过温州市区,这么多年一直要照顾这个生病的女儿,一直想去孙女上学的学校看看,也都没机会。没想到老师们反而过来看我们了!真好啊,好啊……”永嘉山区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如此感叹。
这位老人是学院里一位护理学子的外公。多年来,他辛勤劳作,独自照顾着生病的女儿,抚养着上学的孙女。看着老旧的房屋,卧病在床的学生母亲,听着满脸风霜的老人说着家事,谈论着新农村、中国梦,家访的全体老师都深受感动。耄耋老人的乐观豁达,明理朴实以及他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关心,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常务副院长曹红拿出手机,向老人一页一页地展示美丽的茶山校园,告诉老人他的孙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告诉老人他培养出来的孙女在学校是如何的优秀。离开前,两位院领导向老人郑重承诺:“明年5月份,我们一定邀请您到学校去参加学生的毕业典礼!”目前,学生工作部门已经着手策划毕业季感恩系列活动,在以往的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同窗基础上,将把“感恩家庭”作为毕业生感恩教育的重要一环。
改 道
家访不是搞“侦查”,不是走形式,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实实在在地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就在学院副院长王香媚带着教工党员、辅导员一起走访文成地区的数位特殊困难学生的时候,辅导员接到其中一位全科医学学生的电话。该生因病去了县医院,也就是说当日家访的“任务”少了1个。然而,王香媚却决定:“家访要继续,学生更要关心!既是特困家庭,说不定我们去还能帮上点忙。”因此,他们改道直奔医院探望学生,了解情况,并送上刚好可以解决燃眉之急的慰问金。学生感动不已,“原本失约于老师已经很抱歉了,没想到学院领导和老师还特意绕路来医院看我,真的很感动,谢谢各位老师!谢谢!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
一个小小的决定,一个普通的举动,换来的却是学生内心的温暖和信念,这让家访的教工党员深受启发,进一步强化了党员服务意识。
“你也可以帮助别人”
“这孩子可怜啊,从小爸爸不知所踪,妈妈改嫁,一直跟着我,全靠亲戚朋友的帮助才上了大学,谢谢老师们对她的关心和爱护!……”已是满头银发、古稀之年的老奶奶抹着眼泪述说着陈同学的情况。
放假第二天,学院党委书记陈明龙、副书记彭红雷带着辅导员们前往苍南特殊学生家中慰问。走访前,对于陈同学的情况,大家的脑海中一直有一个疑问——虽然该同学是完全按照正常程序被认定为特困生的,但学生始终不愿意对大家多说家庭真实情况,是个自尊心特别强的孩子。因此,此番家访有个很重要的任务是了解家庭真实情况。看到学校老师到来,奶奶“未语泪先流”,未等大家开口询问,便主动说起家里的情况。小陈一直劝阻奶奶别说了,说自己长大了,在老师送上慰问金时还一直倔强地说“不能要”,过于自尊的表现让一行人甚是心疼。陈明龙反复安慰小陈“等你有能力了,一样可以帮助别人”,彭红雷则提议小陈“开学后加入学工部的勤工助学项目,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终小陈不再抗拒,接受了大家的建议。
“每次家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担子。” “学校教育不能关门育人,还是要走出去,接轨社会。”“学校不是慈善机构,但是教育工作需要更多温暖。”“孩子过于自尊的表现真让人心疼,资助工作怎样做才能既起到帮扶又维护自尊?”……数日的家访之后,教工党员们纷纷发表个人感悟,展开工作思考。
贫困家庭的孩子,朴实、上进,又往往自卑,给他们一些阳光,他们的明天也会很灿烂!给他们一点帮助,他们就会感怀于心,化为奋斗的信念。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以此为序幕,仁济学院2015年寒假家访活动正式启动,学院辅导员将利用寒假假期,奔赴多个地区,深入学生家庭,就学生的学业问题、未来发展问题等,与家长进行深层次沟通,为日后的教育管理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走近方能走进,了解才能理解”,走访特殊学生家庭作为仁济学院的一项传统工作,已经坚持8年多,教工党员们的足迹遍布省内60余个县市,走访了260余个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网络迷恋等特殊学生家庭,既紧密了家校联系,深入了对学生的了解,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也让教工党员受到教育和感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