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50年后“回家”,她将一笔一万元的捐赠汇入母校温州医科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这是一位古稀之年的医者、1975届校友李芳雪一直想做的事,给自己平凡的行医职业生涯一个有意义的交代。
汇款单背后的“情感总和”。与大额捐赠不同,看似不大不小的一个数字,背后却勾勒出了一种沉甸甸的生命日常。它并非来自家庭的积蓄,而是由几个沉淀的荣誉“兑换”而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奖金、2006年“感动浙江”最具影响力人物的奖励,以及其他几项荣誉的累积。一位劳动者的半生荣誉诠释着校训精神和医者的价值。李芳雪校友朴实地说:“感恩母校培养,这点奖金应该回到最初的地方,母校是我永远的精神灯塔。”
荣誉等身,却始终是“那个基层医生”。要理解这笔捐赠的分量,必须回到李芳雪作为基层医者本身。1975年,从温州医科大学(原温州医学院)毕业的李芳雪,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像一颗种子,扎根于基层医疗卫生的土壤。曾任苍南县马站医院院长、内科副主任医师。五十余年的职业生涯,她的名字并非与顶尖的科研论文或重大的医学突破相连,而是与无数患者的健康、与一方社区的生命质量紧密相依。她是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期间,带领医护人员在断电条件下完成335名伤员救治和49台手术的“守护者”;是数十年如一日,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诊疗的“亲闺女”;是同事们眼中永远值得信赖、技术精湛又充满仁心的“李医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褒奖的是她“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感动浙江” 的荣誉,则见证了她如何用一生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出不凡的人性光辉。在公众视野里,她是榜样,是楷模;但在她自己心中,她始终是“温州医科大学1975届毕业生”,那个被母校赋予了知识、技能与职业信仰的普通医学生。
从“获得荣誉”到“回馈价值”。李芳雪校友的故事是一个鲜活的“思政课”,解释平凡岗位上的纯粹。它告诉他们,如何成为一名好医者,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一份来自社会的崇高荣誉,其最终归宿可以是如此朴素的反哺。她的捐赠,是对母校的感恩,更是对后辈的一种无声的召唤与期许。
李芳雪的捐赠,像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