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福建泉州的工匠们面临一个难题:跨海而建的洛阳桥桥墩饱受海水侵蚀。他们并未选择与大海对抗,而是向自然借力:在桥下养殖牡蛎。这种神奇生物所分泌的天然“黏合剂”,让桥墩历经千年潮汐冲刷仍屹立不倒,成就了“养蛎固基”这一世界最早的生物工程奇迹。
千年后的今天,医学科学家们解开了这份古老智慧的密码。1983届校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骨科范顺武教授、2013届校友林贤丰副主任医师团队从牡蛎粘附的奥秘中获取灵感,突破百年医学难题,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骨02”碎骨黏。
人物名片
范顺武,温州医科大学1983届校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二级教授、求是特聘医师、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浙江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
从事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40年,在Nature和C N S(Central Nervous System)正刊或子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7项,获“第八届中国医师奖”及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
林贤丰,温州苍南人,温州医科大学2013届校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近五年以通讯/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Matter、Developmental Cell等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牵头获批3款新型促骨修复产品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1款促组织修复创新医疗器械二类证(境内首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华夏青年医学科技奖等。
“砰砰!”9日上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胶水”成果发布会上,该院骨科林贤丰副主任医师将混合好的白色胶水涂在两块猪断裂骨片间,三五分钟后,即便榔头反复敲击,碎骨仍严丝合缝,这一幕让在场者无不惊叹。这款“骨02”碎骨黏的诞生,让“打一针治愈骨折”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骨折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损伤,其中粉碎性骨折拼接难度极大。“过去一台粉碎性骨折手术要数小时,得小心翼翼用螺钉、钢板固定碎骨,不仅费时费力,还不能做到严丝合缝的拼接。”从事骨科临床40余年的浙大邵逸夫医院骨科主任范顺武教授介绍,尤其是关节部位的粉碎性骨折,一旦复位不精准,极易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让患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近百年来,全球骨黏合材料研发始终受困于生物安全性与液性黏合强度瓶颈。林贤丰带领一支90后为主的年轻团队,向世界难题发起冲击。最初几年,团队尝试众多材料却屡屡碰壁,研究一度陷入停滞。转机出现在林贤丰回家乡温州探亲时,他无意间看到跨海大桥底部密密麻麻附着的牡蛎。“海浪天天冲刷,它们却与混凝土牢固结合。”这一自然场景为林贤丰提供了思路。随后,团队通过对牡蛎生物粘附机制的科学分析,历经50余种配方迭代、数百次测试优化,最终研发出能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黏合的“骨02”碎骨黏。
“骨02”产品套件
实验证实,“骨02”的核心优势直指传统治疗痛点:涂抹后2至3分钟便能固化,黏合拉力达400多斤;6个月后可被人体完全吸收,免除金属固定法需二次手术的麻烦;仅需数厘米微创切口即可注入。
之所以叫“骨02”,林贤丰解释:“灵感来自家喻户晓的502胶水,我们希望它能在骨科领域实现和502一样的强效黏合。”
目前,“骨02”的临床价值已在浙大二院、上海六院等国内多家权威医疗机构150余例受试病例中得到验证,均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项指标达到预设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骨胶水”几乎适用全身骨折的修复,尤其适配微小碎骨,未来有望用于灾害救援等骨折急救。林贤丰透露,因为所有原材料均是自主研发,未来价格上也会比较亲民。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马昕称,这个从0到1的突破或将给骨折治疗带来革命性改变。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医院将持续支持“骨02”的临床试验与转化推广,推动这一“中国智造”早日惠及全球患者。
综合自世界温州人家园、潮新闻、浙江新闻、温州医科大学校友会、“邵逸夫医院”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