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颁发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决定》(教社科〔2015〕4号),我校申报的2项成果全部获奖,其中黄兆信教授的专著《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获得二等奖,刘时觉教授的编著《中国医籍续考》获得三等奖,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高级别奖项上“零”的突破。
黄兆信教授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以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创业教育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念误区、目标偏离、路径单一、受益面窄等问题出发,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创业型大学理论、组织生态理论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创业与专业教育的深入融合的系统性改革、基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顶层设计等进行分析,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所地方高校进行案例分析,提出“全校层面-专业层面-试点班层面”逐层递进、分类培养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新模式,为我国创业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医籍续考》是刘时觉教授在多年搜集和积累基础上,汲取历代目录学研究成果,全面深入系统研究中国医籍的最新成果。全书收载自清道光元年至宣统末年90余年间的中医古籍,分医经、本草、内科、外科等27个门类,载录医学古籍凡3068种,共240.3万字,是探究医学源流,把握医学发展脉络的重要工具,为医学研究,尤其是医史文献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3年评选一次,是全国高校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奖项,体现了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最高水平。本届成果奖实行限额申报,全国共申报6241项,经教育部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和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共有908项成果获奖,获奖率为14.5%。其中,一等奖50项,二等奖252项,三等奖599项,成果普及奖11项。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中率先成立社会科学处,加强人文社科的建设与管理服务工作。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文社科人才、完善人文社科的激励机制、加大科研团队的培育力度和择优资助学术著作的出版等一系列举措,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学校人文社科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