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已经完美谢幕,2014年的钟声也已敲响。
过去的一年,是学校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学校成功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医大人满怀豪情和壮志,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携手开启新的征程。
回眸,是为了更好的扬帆。温故知新,亘古之道。
回眸2013,感慨万千,梦想与行动,记忆最真实的精彩。
启航2014,无限憧憬,筑梦与追梦,期冀更精彩的明天。
1月2日晚,省第15批援助中非医疗队最后一批队员从动乱的中非安全撤离抵温。作为主派单位,我校此次共派出6名队员。在中非班吉的四个半月里,他们克服种种艰难与困苦,为当地3000多人看病,完成手术300多台,免费送医送药10多万元,赢得了当地百姓的高度信任和官员的赞赏。一直以来,我校积极参加对外医疗援助,先后从附属医院选派优秀医疗队员39人次,远赴非洲马里、纳米比亚、中非等国,学校曾被评为浙江省援外先进单位。
3月上旬,瞿佳校长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赴京参加全国“两会”。会议期间,他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一起,聚焦民生、共商国是,积极建言献策,传递民声民情。他提出的“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培养”、“建立培养基层全科医师长效机制”等提案受到了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健康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本人也应邀做客人民网,畅谈“公立医院改革”。
4月上旬,科技部发文公布3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入2012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计划。依托我校建设的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实现了温医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和我省医学领域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承载着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4月18日,教育部复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温州医学院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更名为大学是我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仁肃勤朴百年传统的结晶,是几代温医人求是奋发、追求卓越的结果。9月3日,学校以简朴而隆重的方式为新校名揭牌,以此体现学校办学将力求重实质求发展,将各项事业做高、做强、做精。
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灾后,我校附属第一医院急诊中心主任卢中秋、附属第二医院医生周飞亚参与援救。4月23日,创伤药物专家、副校长李校堃教授和肖健博士带着自主研发的药品前往雅安指导创伤治疗。而在后方,温医师生们通过微博、短信等方式传递信息,为灾区人民祈福,并开展义演、募捐,支援灾区人民。
4月26日,中国东部高校最大、温州首个成功并入国家电网的光伏电站——“温州医学院光伏电站”揭牌。电站是国家级“金太阳示范工程”,利用太阳能发电,一年可节约标准煤2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45吨,被温州市市长陈金彪称赞为“温州市利用清洁能源的典范”。电站年均发电量约为65万千瓦时,可满足我校茶山校区日常用电需求量的8.5%。
5月24日,“百年传承·筑梦医大”文艺晚会在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晚会将一百年文化传承、半个世纪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浓缩于《百年记忆》专题片,让师生们再一次重温了学校办学历程中的艰辛与精彩。晚会17个节目全部由师生们表演,或载歌载舞,或激昂高歌,深情演绎了师生们对学校奋发图强、铸就辉煌的自豪和敬仰,也由衷展露出了描绘学校未来美好发展蓝图的无限憧憬和坚定信念。
5月25日,第三届浙江省“十佳大学生”评选结果揭晓,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郑科科同学(图左二)以捐献骨髓并积极推广“骨髓捐献”公益事业受到表彰,成为我校首位获得省“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的学子。颁奖典礼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图左三)为郑科科颁奖。在校期间,郑科科不仅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救助一名白血病患儿,还倡议发起成立了浙江首个“血液银行”。
7月1日上午,我校仁济学院迁建工程项目、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瑶溪院区开工仪式举行。仁济学院迁建工程项目位于洞头县,学院核定在校生规模8000人,项目总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一期建设预计2015年竣工。附二医/育英儿童医院瑶溪院区总用地面积200亩,建成后总床位数达1000张,计划于2016年建成。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我校于7月正式启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半年来,学校牢牢抓住“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着力做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和“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集中解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四风”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
7月17日,由我校附属眼视光医院等单位组织的“2013色达健康行”大型公益活动走进四川。医疗队志愿者历时58天,在四川甘孜州色达县五明佛学院、康定县塔公乡和平大法寺、青海黄南县等地搭建医疗诊疗点或利用流动手术车,为四千多名藏民进行眼病检查或诊治,并为五明佛学院建立了学院健康档案。同时,今年我校的“微笑联盟”也分别前往贵州省毕节市等地开展了系列贫困唇腭裂患儿的救治活动。
8月22日,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林贤丰同学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成为在温高校首位获此殊荣的大学生。怀着对科学的热爱与梦想,林贤丰成功制备了心脏、胰腺、肾脏等重要脏器的去细胞生物支架,成功实现了人工智能在预测乙肝相关肝衰竭病人预后方面的应用。近几年,他参与撰写学术论文19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个、软件著作权2个。
10月17日,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决赛结果揭晓,我校推选的6件作品喜获1个特等奖、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同时,我校以总分340分首次捧得“优胜杯”,总排名全国第六、全省第一,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此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子还斩获一、二等奖各1项。
美国当地时间10月21日10时,在第43届美国医学科学院年会上,我校87届校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儿科学教授沈晓明(左),当选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12月16日,我校另一名校友、心血管外科学专家张浩(右)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该奖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同设立并组织实施,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获选人员不超过100名。校友们取得的突出成就,提升和扩大了学校的声誉和影响。
ESI(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11月1日更新数据显示,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术排名进入全球前1%,列第1808位。中国大陆临床医学进入ESI前1%的共有59家机构。同时,根据ESI最新数据,至今年11月份,我校论文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的论文共有11篇。今年我校共有89项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资助总经费达3962.2万元。 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屡创新高,被引论文数的不断增长,显示了学校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持续提高。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学校于11月16日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大会。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形势,部署了下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就迎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作了动员。
12月4日,温州医科大学廉洁教育基地在温州市看守所揭牌,我校广大党员、干部接受廉洁教育有了重要的平台。一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出台改进工作作风等制度,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以廉政微讲坛、微电影、微信等为平台,以大学生廉洁教育社、廉洁诚信月活动和廉洁文化主题展等载体,营造校园廉洁文化氛围。
12月6日,由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主办,我校和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承办的第七届“梦行浙江”外国留学生中华才艺展演在茶山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举行。13所全省高校的15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齐聚一堂,用歌曲、舞蹈、舞台剧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演绎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和浙江风情,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12月15日-19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为期5天的专业认证考察。专家们听取汇报、举行座谈、深入课堂、走进附属医院、查阅资料,全面深入考察我校临床医学专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专家组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据悉,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已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入选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美丽的医大校园,每天都在上演动人的故事,那些美丽的人、美丽的事、美丽的景,都在四季更替、岁月流沙中印入我们的脑海,成为永恒的记忆。学校新闻网于年初推出“美丽温医”专栏,挖掘报道美丽温医人、美丽温医事、美丽温医景,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发现“美”、崇尚“美”、践行“美”的良好氛围。
有梦想才会有希望,有希望才会有激情,有激情才会有事业,有事业才会有未来。“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是每个医大人的梦想,医大人也正在为这个梦想而共同努力、不懈奋斗。学校新闻网于年初推出“追梦”专栏,讲述医大人怀揣“中国梦”,畅想“温医梦”,追逐自己的梦,一步步让美好的梦想变为动人现实的美丽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