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红梅雪中笑——“当代温州宋慈”朱金昌教授走完九十年奋进的人生
  • 作者:陈伟   供稿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陈伟   浏览:6514
  • 初秋的一个午后,附属第一医院新院病理科213办公室里,面对面放着的两张办公桌被两台显微镜和两叠病理切片堆得满满的,窗沿上,一个精致的相框格外显眼,相框里,一位老者微笑着,精神健硕地站在两名中年人中间。这是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主任陈国荣医师与朱金昌教授2009浙江病理年会合影。如今,他只能对着照片追忆恩师的音容笑貌2013年8月24日22时15分,原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副院长、病理学家朱金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温州逝世,享年90岁。

    在朱教授的自传《奋进的人生》封面,几朵红梅在皑皑白雪中迎风微笑,正如朱教授的人生写照,他用生命诠释着医学教育和研究工作。


    上世纪70年代朱金昌教授在显微镜下工作


    朱金昌教授戴上上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授予的奖章

    从小立志学医,学成后从事医学教育和研究工作

    1924年12月,朱金昌出生于临海西北乡店前村一个世代务农家庭。从小,他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回浦中学读书时,他自制了一枚放大镜模仿显微镜观察东西,有时将苍蝇抓来,卸一只脚观察;有时弄破自己的手指,滴一点血研究细胞的形态。从那时起,他便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到初三时,他立志要当一名医生。1946年,朱金昌顺利地考上浙江省立医学院,就读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后,他考取了浙江医学院病理助教岗位,从此,便与病理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1951年,他参与创建了浙江省立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并逐渐承担起本专科的教学任务、活体检验和尸检工作等。

    “用粉笔、解剖刀、显微镜画出‘美丽的图画’”

    1959年2月初,朱金昌随浙江医学院分迁来温州,参与温州医学院的创建。在他的自传中,他回忆道“我荣幸地成为温医主力军的一员,坚决服从党的安排,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咬紧牙关创业,面对‘南泥湾’我们要用粉笔、解剖刀、显微镜画出‘美丽的图画’;并且相信我们一定能在参与创建新温医中作出不同凡响的业绩,把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温医基因传给千千万万的温医学子。”同年春,朱金昌带领同事创立了病理学教研室,大力开展教学、科研业务工作。六七十年代,他加强教研室的管理,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在教学、科研、尸检、活检、培养病理研究生及进修生、领导温州地区的病理学会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1977、1978、1979年病理学教研室连续三年被评为校先进集体,先后两次被评为温州市先进集体,他个人也被评为温州市先进工作者。

    1980年3月9日,省委任命朱金昌担任温州医学院副院长,分管基础部教学、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实事求是开展调查研究,在分析基础部教学条件、教工生活条件与思想情况等基础上,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探索,取得了令兄弟院校刮目相看的成绩担任副院长期间,他坚持“双肩挑”,继续做好教研室的行政领导及教学工作,创造条件培养教师、教辅人员和研究生。经过几年的努力,病理学教研室教、研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在1985年参加华东地区11所院校的病理统考获得第一名,多篇论文获得省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5个项目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1990年6月,朱金昌离休。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生积累的经验是人民培养的,赋闲在家等于自动废掉自己一生积累的经验,是对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离休后,他协助创建温州医学院电镜室法医学本科专业,指导研究生论文,指导年轻老师开展教学科研参编多部教材,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等,用一生的心血在浙南的土地上画出“美丽的图画”。

    严谨、认真的教学,赢得学生的尊重

    老一辈温医人的严谨、认真,在朱金昌身上得到了体现。时任病理学教研室教辅人员、现为经济学研究员的吴建回忆道“朱老师作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他虽然教了几十年病理解剖课,但每次上大课前,仍都要认真备课。他普通话不标准,就反复地讲,并在黑板上写出其要义,直到学生完全明白为止”。在附属第医院病理科王宗敏医师的记忆中,朱教授的课很生动,“他的语气经常抑扬顿挫,很容易就抓住学生的吸引力。他手把手教我们仔细查看病理切片,还经常引导我们分析每张切片的几种可能以及判断的依据,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对我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

    对王宗敏来说,朱教授的教学绝不仅仅限于课堂。的办公室抽屉里还保存着两封朱教授的信,一封是1972年他在实习时遇到难题,朱教授长达8页的回信,图文并茂阐述着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以及诊治的建议。另一封是1999就研究中的问题向朱教授请教后,朱教授的解答,除了文字,他还寄回了3切片,在信中写到“广州圆管线虫的组织学我不熟悉,文内描述的内容肯定有错或欠妥之处,仅供参考,并请指正”。

    从学校病理学教研室了解到,1998年以前,朱金昌还经常站在教室里给学生上大课,后来家人担心其身体状况,劝他回家休息。老人家固执地选择继续留在讲台上,只是从原先的大教室,换成了小班教学,累的时候,他就坐在椅子上给学生讲。学生们用教学评价的高分表达了对于这位老者的尊重。

    病理学研究是他的追求,人们称他为“当代温州宋慈”

    从1949年担任浙江医学院病理助教,朱金昌与病理学共同度过了64个春秋在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等病理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做好科研,他在自家楼梯下喂养动物,深入农民家中调研流行病情况,踏进荒山搜寻尸体。1959年,他与北京医科大学林振纲教授合作,在《中华病理学杂志》上发表《近五年来我国关于肺吸虫病的病理研究》,成为浙江省病理学界“庆祝国庆十周年”的唯一一篇论文。60年代,他冲破束缚,发表《对Virchow细胞病理学说的评价》,在国内医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2篇血吸虫病研究论文被卫生部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刊登,参与研究的“女用长效避孕针项目”成为温医首个被评为全省重大科研成果的项目,他的《肺吸虫病的实险病理研究》一项研究先后在省级杂志以上发表了30多篇论文,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四项。长期以来,朱金昌从事病理学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编写病理学教材等达25万余字。

    由于朱金昌对法医病理比较熟悉,长期以来,他帮助温州公检法系统解决大量尸检诊断问题并且协助他们科研工作。据原温州市公安局法医室主任郑永光回忆,上世纪60-90年代温州公安系统法医人手少,遇到死因不明或既有损伤也有病变的死亡案件时,他们就邀请朱教授前去帮助进行尸检诊断,后来朱教授年事已高,便将尸体的病理切片送到他的家中,瑞安、乐清等地的公安系统也常常请朱教授诊断。据现法医教研室主任喻林升介绍,2003年学校搬迁到茶山新校区后,朱教授还保持每周1个上午过来复核切片,行动不便,就让同事把片子送到他的家中。朱金昌在病理学研究中,曾经动手解剖及复验的尸体达上千例,甚至参加剖验了我国第一例清代软尸,像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宋慈般帮助有关部门解开了一些要案疑案之谜,被人们称为“当代温州宋慈”,《温州晚报》和《温州都市报》等对其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990年,朱金昌教授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1993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