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口腔医学院·医院最年轻的副院长,十一年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矢志不渝;十一年践行宗旨、无怨无悔;“我以党员的名义承诺”,是他十一年如一日的忠诚坚守;他就是刘劲松,一名获得浙江省“万名好党员”、校级“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的好党员。
身先士卒的工作担当人
在同事眼里,刘劲松是个“工作狂人”。作为一名医教研“三肩挑”的党员干部,处理学院·医院的行政事务;给学生讲授“修复学”的课程;指导研究生,修改研究生的论文;给患者看病,缓解病人痛苦;阅读文献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国内外一些团队合作课题和项目……都是他平时的例行事情。面对繁杂的工作任务,刘劲松没觉得不堪重负,“都是自己喜欢的事,多做一点实事,为大家做点事,很充实。”
2014年的除夕,当大家都忙着下班回家的时候,一位患者因为对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不理解造成了纠纷,激动的患者带着一群家属围困医生。刘劲松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稳定家属情绪,跟患者分析事件性质,缓冲事件矛盾……整整4个小时,刘劲松终于顺利化解这起矛盾激化事件,维护了医院的稳定,而此时早已是灯火阑珊,家家户户都已经沉浸在过年气氛中。
担任医务科的负责人期间,他也是事事投入,力求完美。他带领医务科连续三年组织全院“医疗服务质量年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刘劲松不放过科室医疗管理中每一个小的瑕疵,要求科室按照PDCA方法,持续改进医疗中每一个薄弱环节,补齐短板,使全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上了一个台阶。这些工作得到了学校、医院的肯定,2011年至2015年,刘劲松连续五年被评为校级、院级“先进工作者”,医务科在医院年度考评中被评为院级先进科室。
深受爱戴的患者贴心人
刘劲松还是一位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的医生,他把对患者的爱全都融进了精细、准确、高超的技巧之中,而且每次治疗都力求以最经济,最实惠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一次,他接诊了一名上颌骨一半都被切除的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患者发音含混不清,吃饭时饭粒会从鼻孔流出来,迫切要求修复。由于医院收治的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极少,当时修复科没有开展颌面缺损的膺复体修复,常规做法是介绍到杭州、上海等高级别医院就诊。可是,这名患者从外省来温州在一家鞋厂打工,经济并不宽裕,肿瘤手术费用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身体也比较差,难以承受身体和经济上的压力。刘劲松深刻理解患者的难处,他与义齿制作中心的技工查阅资料,研究治疗方案,请教他母校的研究生导师。经过周密的前期准备,克服设备、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困难,终于成功修复了患者的颌骨缺损。有人说:“刘医生,你只按普通假牙收费,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材料,成本上说,这可是‘赔本买卖’。” 但在刘劲松心里,这些与患者治疗后的生活改善、患者感激的微笑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治未病重于治已病”,刘劲松还格外重视口腔的预防与健康教育。他积极推动口腔疾病健康的科普和公益活动,除了向自己的病人进行健康指导,长期以来,他还每年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广泛开展参与多种形式的口腔知识宣教活动,并多次应邀在电视台、报社开展科普讲座。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医院“微笑工程”唇腭裂慈善救助、“流动的口腔医院”等公益活动,曾获温州市慈善总会“慈善助医先进个人”表彰。
默默耕耘的专业带头人
刘劲松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十分注重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使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得以充分融合,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他常对学生们说:“做学术和做人一样,都要注意平日的积累,所有的路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而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2010年至2015年,他先后在美国罗马琳达大学牙学院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与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牙学院(ACTA)进修学习,连续4年获得医院“先进科研工作者”称号,被列为市“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和浙江省“医坛新秀”培养对象。
作为口腔修复学的研究生导师,刘劲松非常重视对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他对每个学生的课题选择、研究过程都予以细致的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篇论文都逐字逐句地认真修改。他的学生经常感叹“经他修改的论文要比他自己写一篇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他认为是值得的,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写文章才能提高学术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研究生。周末和节假日他几乎没有休息过,经常忙到深夜。
在刘劲松的悉心培育和精心指导下,他的研究生既有口腔学院第一个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的科研达人,也有研究生毕业后被浙大附属医院聘用的临床能手。研究生团队这几年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四届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论文十多篇。
十一年来,刘劲松一直奋战在医教研第一线。“岂畏艰辛,但求卓越”,他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