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社科部:建设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 作者:纪欣农   来源:社科部   编辑:吴旻月   浏览:8635
  • 如何有效发挥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突破课程教学与育人脱离的困境?班级规模较大,师生缺乏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保证?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创新?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如何与实践相结合? 

    社科部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思政课建设的“四三二一”模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统筹谋划,抓好顶层设计、理念革新、过程规范、队伍强化“四个主动” 

    主动做好顶层设计。社科部在思政课建设中,立足“天、地、人”的多维视角,紧扣中宣部、教育部、省教育厅教工委等上级部门的精神要求,结合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基础,借鉴省内外兄弟院校的发展理念与建设方法,谋划好“十三五”规划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新篇章,力争达到“国标”“省标”“校标”的有机统一。 

    主动革新教育教学理念。近年来,社科部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培训、交流学习、集体备课等60余次,为深化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方向引导。青年教师叶建反馈道:“我们通过不断深入探讨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媒介手段等要素,逐渐顺应了由强调知识传递、以教定学的知识传授教学理念,到强调问题中心、以学为主的整合探究教学理念的转型趋势。” 

    主动狠抓教学过程规范。社科部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并完善了集体备课、新开课、开新课、听评课、定期教学观摩、“三期”教学检查、主干课程质量分析、定期教学业务竞赛、定期师生座谈与问卷调研的制度与规范。近年来,社科部累计开设全校性公开课3人次,开展观摩课15人次;组织督导听课19次,开展教学检查30次;举办教案、教学软件、教学技能比赛14次,推选8人次参加校级和省级教学竞赛,获校级以上奖项4项,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稳步提升,学生评教一直处于优良水平。 

    主动强化师资队伍。在大力引进教师的基础上,学校通过老中青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助讲等方法,建立新老教师“1+1”、“1+N”结对帮扶机制,缩短青年教师培育期和成长期。同时,学校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师资源,通过实施“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办法”和“特聘兼职教授制度”,打造立体化的思政教师队伍,形成由优秀辅导员、党政机关领导、基层党员干部、企业家、先进人物上讲台讲课辅导的多元结构,为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活化教学内容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整合资源,打造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大平台” 

    “自主学、自己做、自己讲,我们体会到了‘小老师’的感觉,对老师的职业体会更深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谈到课堂新模式时,2015级第二临床1班的陈波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学校思政课打造三大教学平台,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优化传统课堂教学平台。思政课教师立足传统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运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PBL教学、“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等教学形式,以及课堂辩论、学生自主授课、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演绎等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活化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和点头率。“思政课教学班级规模较大,提升课堂效果较难,我们有必要尝试新的授课模式,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几个学期下来,学生上课情况大为改善,师生在小班讨论中也加深了思想交流。”社科部方耀老师说。 

    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学校为师生提供了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从最初的多媒体课件,到天空教室、教师网络教学空间,再到当前的毕博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进步,探索融合混合教学、翻转课程等教学元素的网络教学模式,实现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有效延伸了教学时间与空间,丰富了“教法”,简化了“学法”,创新了“考法”。目前,《纲要》《基础》等课程学生用户已达1700余人。 

    打造多元立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双管齐下进行改革:一方面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二者比重趋向于2:1;另一方面从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专门用于实践教学,修订教学大纲,配备指导教师,依托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双百双进”活动基地,开展“团队集中+个体分散”的实践教学,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多样形式中,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指导过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武小平老师表示:“实践教学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基层,更好地接受了社会大课堂的洗礼。” 

    双轮驱动,强化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两大功能”

    强化思政课科学研究。近年来,在不断优化科研机制的前提下,社科部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科研方向,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13项、市厅级课题25项;教师发表一、二级学术论文33篇,其中10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或摘编;出版学术专著5部;9项科研成果获省、市人文社科成果奖。 

    深化社会服务功能。学校通过完善体制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从思政教学向思政工作延伸,强化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教师兼职从事班主任、辅导员、党员导师等工作,并切实将此类工作业绩纳入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评优奖励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教师通过指导、顾问、评委等不同角色,承担或参与了100余项全校人文社科科研、学科竞赛、文化活动项目;18人次指导的学生项目分别在省级和校级“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梦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精神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等时政主题,深入各二级学院,并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开展党的理论和时势政策宣讲教育60余场次,取得了良好反响。

    万题归宗,实现“思想先导、价值引领”的“一个目标”

    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通过前述四个主动、三大平台、两大功能的探索与实践,思政课在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加强。思政课在逐渐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实践着自身“思想先导、价值引领”的教育教学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上一篇新闻:尚无新闻
下一篇新闻: 社区家文化:打造价值引领下的精神家园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中共温州医科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后台登录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