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商报:我市26个项目斩获省科学技术奖
  • 温医大拿下两项一等奖,民企多项获创新成果上榜
  • 作者:张晨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江叶龙   字数:3093   浏览:2413
  •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在杭举行。受访者供图

    商报记者 张晨

    5月14日上午,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杭举行。我市共有26个项目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其中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梁广教授团队项目成果和附属眼视光医院金子兵教授团队项目成果同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恒丰泰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机器人用新型精密减速器多结构创新及系列产品制造技术等8项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创新体系建设等16项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医学科研项目占大多数 青年团队逐渐挑起大梁

    据悉,2018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共评出299项科技成果。其中,28项成果获一等奖,95项成果获二等奖,176项成果获三等奖。

    根据获奖榜单,记者发现我市获奖成果中,医学科研项目占多数,其中大多来自温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温医大药学院梁广教授团队项目成果“调控慢性炎症防治代谢性疾病的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和附属眼视光医院金子兵教授团队项目成果“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机理及干细胞研究”分别在药学和医学领域同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省仅7项)。

    此外,温医大还有3个项目获二等奖,6个项目获三等奖。据介绍,这是有史以来温医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省科学技术奖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首次同年获得两项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体现了温医大在自主创新特别是前沿基础研究方面的强劲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一等奖的两个项目完成中也分别有温医大校长李校堃与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瞿佳的名字,但领衔人已不是他们了,而是由1981年出生的梁广教授和1977年出生的金子兵教授担当领衔人。这也不难看出,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正在挑起大梁,继续将前辈的科研成果推向新高度,创造新突破。

    民企创新成果抢眼 校企合作成效凸显

    在此次获奖榜单上,我市共有10余家民企上榜。尤为抢眼的是,恒丰泰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苍南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4家民企分别作为唯一完成单位独立申报获奖,凸显我市民企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为温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企业,也是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之一,恒丰泰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机器人用新型精密减速器多结构创新技术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据了解,为钻研精密传统技术,恒丰泰累计投入1.3亿资金,用25年时间成功填补了我国精密传动领域的空白,打破了日本企业垄断全球的局面。

    此外,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企业的创新体系建设,双双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也是对我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认可,成绩的取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来自企业多年来在人才培养、创新研发等方面不间断投入的结果。此次获奖,也将对我市其他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正泰作为我市龙头企业,近年来在研发投入上不遗余力。去年,正泰数字化车间投入运行,这是正泰由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至关重要的突破点。如今,通过不断强化战略布局和技术创新,公司的运营成本、产品不良率得到较好控制,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取得显著提高。以小型断路器为例,目前每条自动生产线只需要8名工人,比原来的精益生产线节约用工60人。目前企业车间内有3条自动生产线,相当于减少用工180人。

    事实上,我市民营企业不断取得的技术突破离不开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此次获奖项目中,也不乏我市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成果。如此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由温州大学与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温州聚创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的低压控制电器整机与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正是我市高校与主导产业结合、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一个典型案例。

    我市获奖水平居全省前列 鼓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据了解,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由省人民政府设立,分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类,旨在奖励全省各专业领域内在科技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单位。经过形式审查、行业评审组网评和会评、公告、省评委会终评等多轮筛选产生。获得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均有重大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对产业、行业技术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者生态效益。

    据悉,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创新引导政策,探索完善市场交易与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15-2017年,全市推荐获得省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4项、科技进步奖68项,获奖水平居全省前列。

    “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因为多年重视科研投入,一代代科研人员持之以恒的不断努力。对科研人员来说,要耐得住寂寞,只有不断积累、持续投入,才能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我们在为他们取得成绩感到高兴的同时,更希望通过科技部门的力量,推动这些科技成果能尽快转化落地,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去年我市支持奖励在温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的企业研发项目共53项,研发投入达到10亿元,占全市研发投入总数的10%左右,居全省第二位。 

    相关链接

    一等奖项目简介

    ●调控慢性炎症防治代谢性疾病的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

    炎症本是机体对抗外界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但是过度或失控的炎症反应(天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和炎症细胞因子过量表达)会导致组织损伤介导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慢性炎症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在代谢性疾病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介导作用。

    梁广教授团队在长江学者李校堃教授的指导下,瞄准慢性炎症,以代谢性疾病防治为目标导向,从转化医学的角度进行多学科协同创新,致力于发现并阐明代谢性疾病中的慢性炎症发生机制和调控机制,提示MD2、EGFR、FGFs等可能成为相应的代谢性疾病防治的新靶点;设计与寻找新型抗炎小分子并阐明其抗炎机制和靶点,从近千个小分子化合物中成功筛选发现了27个抗炎新化合物,并进行靶点确证,阐明了它们抗炎的直接分子靶点是MD2;阐明抗炎分子防治代谢性疾病的药理药效,发展新的干预策略和候选新药,化合物C66作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1.1类候选新药,已进入临床前研发阶段。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机理及干细胞研究

    视网膜在视觉系统中好比照相机的“底片”,对人类视觉至关重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又称“夜盲症”,该病的主要病因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的异常而最终影响视觉信号的形成,当前无有效治疗方法,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金子兵教授团队针对性地研究我国RP的现患特征及诊断途径,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探索中国RP群体的突变频谱,建立临床筛查诊断技术体系;使用iPS细胞分化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片作为治疗手段,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机理研究和干细胞研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开发并建立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致病基因数据库“RetinoGenetics”。此外,他领导的团队使用患者体细胞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作为种子细胞,成功将其分化成RPE并制备成移植片,并且开展了临床前试验,取得多项相关发明专利,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关键的科学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一区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124)和 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0.162)上,标志着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