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获医院全力支持,他攻读博士期间主攻国际医疗难题,13年不懈研究终拿下省科技大奖
  • 温州都市报:金胜威:温州是干事创业的理想热土
  • 作者:朱斌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江叶龙 高拓   字数:2467   浏览:2861
  • 上周在杭州举行的2017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温医大附二院金胜威等人完成的《“促炎症消退新策略”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基础临床应用研究》项目拿下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这一重量级大奖的背后,是金胜威团队历经13年厚积薄发,用实力获取国际公认,在努力攻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一国际难题的征程上,写下了温州人的名字。

    金胜威说,在营造引才氛围的同时,要培养好自己的人才,他们团队的获奖,证明温州是人才干事创业的理想热土。


                           4月9日,金胜威与团队成员在ICU病房讨论临床研究问题。右一为金胜威,左二红衣女士为高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很难治17岁患者离世对他触动很大

    1992年,23岁的金胜威从温州医学院(现温医大)毕业,进入附二院麻醉科。几年后,他调入ICU病房工作。当时,因肺部感染等原因并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

    由于该疾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金胜威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给病人上呼吸机,勉强维持病人的生命。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多可怕?全球每年新发628万,重症患者病死率高达52%。2003年,一名17岁的少年由于肺部细菌感染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终无力回天。眼睁睁地看着年轻的生命逝去却束手无策,这让当时仍在攻读硕士学位的金胜威感触颇深。

    一年后,金胜威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一位病理生理学教授在课堂上提出“促炎症消退”的概念,让金胜威眼前一亮。很快,他就锁定了自己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并着手做起实验,并在武汉协和医院进行了部分的临床工作。

    2007年完成博士学业后,金胜威回到温州。但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项课题,他远赴英伦,在一位国际知名教授的指导下,继续做研究。有了长时间的实验和数据积累,2010年,金胜威开始在温州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继续攻克难题。

    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认可大型医疗机构纷纷采用

    “传统观点认为,应关注如何减少导致炎症的介质产生,却忽略了增加促炎症消退介质。”金胜威将肺部的一个肺泡比作同时在加水和除水的水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就是“洪水”袭来,来不及排水。而要做到动态平衡,就要在尽可能堵住“水源”的同时,加速“泄洪”,堵疏结合,不要让炎症破坏肺部机能。

    金胜威团队首次证实,脂氧素、消退素下降是炎症消退障碍的关键因子。也就是说,增加脂氧素和消退素,就能加速“泄洪”。此外,他们还建立了这两种介质的动态检测体系,作为疾病预警、诊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并从数十万种临床药物中筛选出可上调脂氧素和消退素的药物,以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如今,金胜威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得到业界普遍认可。该项目先后获得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在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和杂志上发表,得到高度评价。项目组成员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国际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学术会议4次,项目团队先后17次受邀在国际大会口头汇报研究成果,推广“促炎症消退治疗新策略”,同时该项目成果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多20多家大型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该项成果的应用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人群发病率下降17%;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557例,病死率下降8%。

    坚持人才自培与引进并举是项目取得成功关键因素

    从2004年算起,金胜威团队的获奖可谓“十年磨一剑”。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团队的力量不可估量。

    2001年,金胜威在昆明参加学术会议时,经人介绍,与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高昉相识。高昉同样也是麻醉学领域的专家,与金胜威的研究方向一致。

    平时,高昉与金胜威就通过微信和越洋电话沟通,高昉每年多次往返温州与英国,与金胜威等人专研课题。推荐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落户温州,安排温医大的博士生赴伯明翰进修,高昉在课题研究中出力良多。

    除了有杰出的引入人才,实际上金胜威的个人经历,也是一部温州本土人才培养的活的教科书。通过委培计划,金胜威赴武汉攻读博士,以及在这之后赴英国进修,从推荐到经费上,温医大附二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如今,作为浙江省麻醉重点实验室重要团队之一,金胜威的科研团队逐渐壮大,团队分工也越来越细。在金胜威看来,坚持本土培养和人才引进并举,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用干事创业平台留住人才今年连获省级科技大奖

    今年,是连庆泉担任温医大附二院院长的第五个年头。作为金胜威团队此次获奖项目的第二负责人,连庆泉同样居功至伟。

    儿科、骨科、麻醉科、妇产科……说到医院的学科建设,连庆泉如数家珍。从1982年建院至今,温医大附二院的学科建设一步一个台阶,有目共睹。坚持打造特色学科,连庆泉始终认为人才是关键。

    “人才引进容易,关键以事业留人,用干事创业的平台留住人才。”在引进人才方面,连庆泉最直观的感受是,随着我市“人才新政十条”等政策的出台,在人才引进方面渐入佳境。仅去年,他们医院就柔性引入了17位“国千”人才,创历年之最。今年,还将有5位院士落户该院,通过双聘“院士”或是建立院士工作站的方式加盟。

    在引进的同时,温医大附二院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也没落下:2016年,温医大附二院拿出“双育”计划,每年拿出300万元鼓励临床和基础科研;去年,该院的“双五”计划,即每年拿出五百万元用五年时间鼓励临床医生投身科研工作;今年,连庆泉打算趁热打铁,以“双青”计划,支持杰青和优青脱颖而出。

    除了医院自身的重视,温医大的科研平台作用对附属医院的影响不言而喻。今年温州获得的省科技进步奖中,很大一部分就被温医大及其附属医院揽入怀中。身为温医大副校长的金胜威,恰好分管学校科研工作,对此深有体会。

    金胜威认为,国际化的人才引进和发展战略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比如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通过和国外顶尖院校的合作,培养自己的博士,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温医大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全球TOP50的知名院校合作,谋划建立联合研究院,以平台引人才,撬动国际型人才来温交流,实现跳跃式发展。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