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晚报:李贺:勇气比技巧更重要
  • 作者:胡海珍 陈伟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张晶鑫   字数:   浏览:3533
  • 颈段食管癌,是一种位于颈段食管的恶性肿瘤,由于其位置比较特殊,被认为是非常凶险的肿瘤,很少有医生去挑战这个手术,就算在全国知名的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十年间(1997~2006年)才做了40多例。但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有个“胆大包天”的医生在今年就成功做了2例,他就是该科副主任医师李贺。提起这几次“大胆之举”,李贺坦言:“勇气比技巧更重要。”
    ■医师简介 李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浙江抗癌协会咽喉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委员会头颈学组成员。
    两例“胆大包天”的手术
    来自两个不知名的医生
    今年5月份,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收治了一个特殊的病例:来自文成的53岁的吴先生突然无法吞咽,滴水未进半个月。后经检查,发现他患上了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颈段食管癌。颈段食管癌是一种非常凶险的肿瘤,一直以来被认为无法手术,只能放疗和化疗。
    尽管困难重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李贺还是接下了这个挑战:他邀请胸外科林晓铭副主任医师,大胆设计新的手术方案——尝试通过胸、腹腔镜辅助,切除肿瘤、食管,再将管状胃上提,再造一个“食管”。最后在麻醉科、手术室、胃肠外科、营养科等多部门的协作下,患者术后顺利度过低蛋白血症和感染高峰期,康复迅速,术后第16天就能正常进食。
    有了第一例,就有第二例。这是来自永嘉的72岁的林老伯,去年底因为进食不完全性梗阻被发现患了颈段食管癌。当时由于肿瘤有食管外侵犯,范围较广,且伴有食管周围淋巴结转移,只能先做放化疗。经过数月的放化疗,林老伯的症状一度好转,但在短短两个月以后,再次出现吞咽不顺畅,检查证实肿瘤放化疗效果不理想。以往像这样的病例,到此办法已经不多,更难谈得上手术。束手无策的时候,家属终于打听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经做过类似的手术,于是慕名找到李贺。
    与第一例相比,这次的难度又提升了一个版本:由于林老伯之前做过足量、全程放疗,导致他的颈段食管与周围的动脉、气管等组织黏连在一起,手术时,李贺单单是分离这些黏连的组织就用了5个小时,而正常状态下的分离只需要十几分钟。
    依然是李贺与林晓铭搭档,手术时间从上午9时一直持续到晚上10时。他们制订了严密的手术方案和护理计划,克服了肥胖体质带来的腔镜难度增加、术后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等几个关口,最终手术救治成功。
    这两例手术的成功实施,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比较少见的。
    “拼命三郎”背后的秘密
    彰显“知难而上”的勇气
    作为该科耳鼻喉科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李贺一直很拼,被同事们戏称为“拼命三郎”。
    2015年,李贺脱岗一年,去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科读博士。他笑说除了实验室主任和主管老师外,他这个学生是那里年龄最大的。读博士期间最大的收获是让他开拓了思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勇气的背后是底气。思路打开,加上精确缜密的读片和准确的病情判断能力,李贺的大胆背后也就更有底气了,于是毅然接下那两例特殊的疑难手术。李贺坦言,和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的专家相比,他并非在技术上有多优秀,而是憋着一股劲。因为以前温州地区的颈段食管癌病人没有地方可以做手术,到处求医不遇,而现在经过他的接手,以后这样的病人就不会再求医无门了,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治疗。另外,现在有不少医生不敢冒风险,一碰到难度较大的手术,就把病人往上海推。他的这几次挑战,宁愿承担更大的风险,也是希望能彰显温州中青年医生有一种“知难而上”的勇气。
    底气的背后是痴狂。从去年11月份到今年11月份,仅一年时间,他就做了60多例咽喉头颈肿瘤手术,包括一例5年三次中风的80多岁高龄的喉癌病人,一例同时有舌癌、喉癌、下咽癌、甲状腺癌的病人等等。说起这些,每一个病人,他都如数家珍,每一个细节都记忆清楚。
    尤为重要的是,比起以往,李贺做起手术更加从容,更加可靠,因为他已经掌握头颈外科的法宝:各类肌皮瓣和消化道组织瓣修复技术,曾对一个放化疗+手术之后颈部创面长期感染、裸露坏死的头颈肿瘤病人一次挽救成功,国内罕见。
    李贺做过时间最长的手术是连续奋战15个小时,从当日下午2时一直做手术到第二天凌晨5时。那时候,从手术台上下来,跟他搭档的很多同事都已经精疲力竭了,唯有李贺,眼睛还闪着黑黢黢的光,犹如打了鸡血般兴奋,同事打趣说那一刻很想把他敲晕在手术台边。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李贺告诉记者,接下来,他还想挑战更多高难度的手术,比如,如有合适的病例,颈段食管癌病人也可以做喉功能保全,这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跨科组合”背后
    是多学科合作的必然趋势
    这两例特殊的手术均是由李贺和林晓铭合作完成的,也揭开了这对“跨科组合”——耳鼻喉科与胸外科组合的神秘面纱。
    李贺介绍,颈段食管位于颈段气管的后方,两侧由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和器官包裹,长期以来,耳鼻喉科和胸外科都因为颈段食管癌手术风险巨大、功能保全困难而视之为手术禁区。两个科室携手,却有1+1大于2的效果。如果按多年来常规的腹部大切口进行食管剥脱,很容易造成围手术期大出血。所以两位医师选择了胸腔镜、腹腔镜这样的一个创新方式,避免了严重出血,减少手术损伤。
    接下来,耳鼻喉科还将准备与影像科进一步合作,进行颈部血管造影、三维重建、3D打印等,这样制订手术方案会更加直观、更加准确;与手外科合作,游离空肠修复头颈肿瘤切除后环周缺损,这样对患者的消化系统的扰动最小,符合生理需求;与膳食营养科合作,为咽喉头颈肿瘤病人提供定制均衡饮食和更加科学的营养指导,这样可以增强患者体力、提高免疫力等等。一幅未来的蓝图,已经开始初步显现。
    我们相信,随着肿瘤治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肿瘤病人从中受益,从而恢复健康,重回平静的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